•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沈富雄退選彰顯第三勢力發展艱困

2014-08-12 08: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前民進黨籍“立委”沈富雄8月8日上午在臉書(Facebook)發表聲明,停止競選活動,正式退出臺北市長選舉。華廣網11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文章指出,沈的退出,不僅反映出沈個人力量有限,更彰顯島內第三勢力發展的困境。

  全文摘編如下:

  前民進黨籍“立委”沈富雄8月8日上午在臉書(Facebook)發表聲明,宣稱報“國”之路千百條,不差市長這一途,自即日起停止競選活動,正式退出臺北市長選舉。沈的退出,雖與之傷病有關,在4月的一次活動中,他膝蓋受傷,至今尚未痊癒,使得競選活動多有不便,故而萌生退意。其實這只是表像,深層次原因還是選情難以拉抬,沈富雄先前即表示,若民調支援率達到不到20%,就退選;現今沈的支援率只在約9%左右徘徊,“難成鼎足之勢”,故而退選。沈的退出,不僅反映出沈個人力量有限,更彰顯島內第三勢力發展的困境。

  沈富雄是民進黨元老,知名度頗高、形象不錯,在臺灣、特別是在臺北有一定的影響力,其雖出身綠營,但已退黨多年,現今在其身上政治色彩已不濃厚,近年來在輿論節目上言論持平、立場適中,對國、民兩黨都有批判,獲得臺北市不少中間或淺藍、淺綠選民的認同,其作為第三勢力人物比較有代表性。原本沈富雄認為,國、民兩黨表現均不佳,民眾不滿情緒甚高,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在增多,加之沈對連勝文、柯文哲都不滿意,故而宣佈參選,希望借島內當前的政治氣候,拉抬自己的選情,勝出雖不敢奢望,但至少能夠與連勝文、柯文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借此展現自身實力,即使未來敗選,也是雖敗猶榮、敗得其所,可為下一步的發展擴大影響、積蓄能量,為參選兩年後的“立委”選舉奠定基礎。所以,沈富雄為自己參選設置了20%的指標,表示若民調支援率達到20%,就領表參選,若達不到,就放棄參選。

  沈富雄在剛決定參選時民調衝高到15%,後來逐步回落、趨穩,近期保持在10%左右,對於這樣的民調,比較務實的沈富雄是沒有信心的。剛宣佈參選,由於民眾的新鮮感,支援率短暫衝高,這無疑是有水分的虛高、是不穩定的;隨著選戰深入,選情逐步趨於正常,虛高的支援率逐步恢復常態,現今保持在10%左右,甚至沈富雄打出危機牌,表示民調支援率若達不到20%就棄選,也未能發揮任何作用,沒有爭取到選民的同情、相挺,支援率未得到任何提高。對此,沈富雄是有自知之明的,放棄無謂的掙扎、宣佈棄選,是明智的。如此參選沒有任何意義,對沈富雄今後的政治發展不僅沒有助力,相反還將是頗大的阻力,會使沈富雄進一步被邊緣化,自然還是放棄的好。

  有人會説,沈富雄退選並不能説明島內第三勢力的困境,並舉柯文哲的例子。柯以無黨籍身份參選臺北市長,民調支援率一直名列前茅,以此證實第三勢力還是會有所發展的。其實不然,柯文哲的例子並不典型,也説明不了什麼問題。柯雖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但首先其自身偏綠色彩濃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勢力;其次,柯文哲是代表綠營參選,受到民進黨及泛綠陣營的廣泛支援,已打上了深深的綠色印記。如果不是民進黨、綠營的傾力支援,柯文哲可能也沒有今天的風光,設想一下,民進黨如果提出自己的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最終在兩大黨的夾擊下,很難突圍勝出;即便真的能戰勝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未來恐亦獨木難支,不得不依靠民進黨,綠色執政色彩濃厚,這從其競選團隊不難看出。

  沈富雄退選臺北市長,只是島內第三勢力政治發展困境的一個縮影罷了。雖然島內兩大黨表現不佳,執政的國民黨顯得施政能力不足,在野的民進黨讓人不放心,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力量在增加,照理説應該非常有利於第三勢力的發展。遺憾的是現今的第三勢力一如既往,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和起色,缺乏鮮明的政見主張吸引大眾,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核心領袖人物,凝聚力整合力嚴重不足,這種局面不改變,第三勢力難有發展空間,無法與國民黨、民進黨分庭抗禮、“三分天下”,類似沈富雄棄選之舉將是常有的事。即便這次沈富雄堅持參選,也於事無補,根本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年初,林義雄等人籌組新政團,至今未見翻出什麼大浪花,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楊平,作者係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