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給國民黨開一個“起死回生”的藥方

2014年07月30日 10: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30日發表社評,針對“國民黨的生存危機”發表看法,現摘錄如下:

  國民黨歷經2000年因黨內分裂而失去政權,也歷經了2008年因為陳水扁當局的失政和國民黨領袖馬英九的高人氣,而贏得選舉重新執政至今6年,現在的國民黨可説是再度陷入空前險境,面臨了嚴峻的生存危機。

  國民黨的生存危機,表現為臺當局的徹底失能與瀕臨瓦解。馬英九當選連任以來,政治與民生議題風暴不斷,油電雙漲、美牛、證所稅、年金政策、大埔都更案、洪仲丘案、關廠工人案、食安議題等等,這些政策爭議或突發事件,不論政策原意或真實狀況如何,幾乎沒有例外的都是因為官員處置失當,政策協調失誤,人民感受惡劣,致使風波越演越烈,難以收拾。當選連任後的馬當局,政策與人事問題叢生,導致與人民越來越脫節,支援基礎不斷流失。去年9月的馬王政爭,進一步導致執政黨內部的渙散和“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紐帶的鬆弛。影響所及,馬當局的重大政策始終窒礙難行、難以推動。太陽花學運之後,“江內閣”其實已經威信掃地,國民黨盡失青年民心,“經貿國是會議”開的不聲不響,“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未見成效,馬英九雖然調整國民黨高層人事,但效果並不顯著。

  其實,國民黨當局遭遇的所有失政、渙散、崩壞,都只是執政危機的表徵,國民黨真正的危機,在於國民黨失去了凝聚內部、凝聚人心的政治號召與遠大願景,造成內部失去危機反應與管理的能力,坐視危機無限蔓延,終至潰堤。

  兩蔣時代,縱使“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聽起來十分高遠渺茫,仍不失團聚人心的口號與目標,到了李登輝時代,國民黨猶能佔據民主化、本土化的主導力量,成功壓制民進黨的迅速成長。失去政權之後,國民黨固然面臨生存發展危機,但“促進兩岸交流”、“反對盲目鎖國”、“反對臺獨”、“反對貪腐政權”等訴求,仍能維持國民黨的向心力,進而成功重返執政。

  如今的國民黨,內憂外患固然是極其險峻,但黨不知為何而存在、黨員不知為何而奮鬥,恐怕才是黨真正要面對的難題與危機。其實,當前臺灣所面對的無非內外兩大課題。對外,是如何在激烈競爭、變化快速的國際局勢中,找到臺灣生存發展的利基,凝聚人心共同向前。在這方面,始終無法回避的是臺灣自我的再定位,以及兩岸和平發展的再升級。

  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其階段性的意義應該已經完結,消極的“三不”已經不足以因應兩岸和國際局勢的發展,國民黨勢必要在臺灣現實的基礎上,打開兩岸路線的新突破,臺灣發展的新方向。究其內涵,應該進一步謀取和大陸的政治對話與政治和解,尋求兩岸歷史性、現實性政治難題的逐步解決,如此,既能獲得臺海的永久和平穩定,又能讓臺灣得以擁有永續發展、升級再造的利基與腹地。

  對內,臺灣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階級、世代、環境與人口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題,除了需要新思維新視野,以及前瞻、靈活、能切實感應民眾需求的政治團隊外,更需要有充足的資源與心力來集中面對這些新時代的新課題,而唯有兩岸政治難題能夠突破,臺灣能借重運用大陸經濟的潛力與實力,也才能有條件累積資源、揚棄對立、集中力量來解決內部的諸般問題。

  這是時代性的課題,更是國民黨無法回避的課題,國民黨的生死存亡就繫於該黨的路線究竟能否實現“戰略性的突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