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別讓臺灣成為寂寞的局外人

2014年07月24日 09: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好萊塢電影“變形金剛4”近期在兩岸三地展現驚人的吸金魅力。不少臺灣影迷對這集劇情融入遠古傳説、演出陣容大換血讚譽有加,卻也對這部與中國大陸合拍的商業電影處處流露百般討好的“中國味”,另有一番複雜感受。製片商眼中的大陸市場何其大,而未被奉承的臺灣,似乎成了寂寞的局外人。

  臺灣《聯合報》24日社論指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許多臺灣民眾已能體會到,臺灣容易受到“中國情結”的情緒牽引,無法果決地做出理性選擇及決策,以致許多政策停頓或延宕。

  這樣的矛盾,其實已持續多年,於今尤烈。其實,兩年前當馬英九展開第二屆任期之初,聯合報係願景工程就提出“關鍵兩年,臺灣快轉”的呼籲,敦促臺當局和民間善用沒有選舉干擾的關鍵兩年,因應內外在緊迫的經濟情勢與區域經濟整合潮流,推動轉骨工程,幫臺灣開走出一條可長可久的路。當時在“為臺灣經濟開路高峰會”上,與會人士最後提出七大宣言,包括島內朝野停止對峙,開啟對話;調整心態,推進法制、市場、人才及投資開放;儘速完成ECFA後續四大協商及臺灣與新加坡、臺灣與紐西蘭經貿談判,並與社會溝通提出相關配套;訂定中長期産業發展計劃,改變代工出口模式;以及訂立人才發展策略,推動大學教育轉型等。

  兩年過去了,在“中國成分”較低的政策如臺灣與新加坡、臺灣與紐西蘭經合協定、及人才政策、高教轉骨上,或多或少可見進展。相對的,當時預見的障礙亦如影隨形,非但未見改善,反而更形惡化,隨著執政黨內部的山頭戰爭白熱化、藍綠持續惡鬥,以及有心人士操弄“恐中”情結,一顆顆絆腳石儼然已排成了石頭陣。《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卡在“立院”超過1年,《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停滯不前,顯示“中國障礙”是道不易跨越的鴻溝。

  “經貿國是會議”是馬英九當局為跨越這道鴻溝提供的平臺和橋梁,儘管談的多半是老問題,參與分區座談的有識之士仍苦口婆心地提出建言,並呼籲朝野快步前行;因為,今天臺灣面臨的凶險,較兩年前有過之無不及。面對中韓自貿協議即將達陣,且“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第二輪談判即將開展,臺灣邊緣化的危機迫在眉睫,絕非危言聳聽。除非臺灣自願關起大門徹底排斥自由化,或者決心選擇一條與大陸不相往來的“去中國化”路徑;否則,臺灣終究必須正視自己所處的嚴峻形勢,找到前行的方向。以下四點,是我們的建議:

  首先,臺灣必須中性、理性看待大陸,歷經318學運,臺灣年輕世代對於與大陸交往的疑慮顯然加深,因此,這套劇本必須兼顧經濟發展與安全風險控管策略。

  第二,全民應力促朝野對話,並追求“存異求同”的局部和解;執政者必須謙卑為懷,在野黨也必須扮演負責的忠誠反對黨。在野黨若真心關心臺灣前途,不妨立即暖身,提出準執政階段的建設藍圖,説明自己有一個全盤的發展策略,而不只是“逢馬”必反、“逢中”必反的政治炒手。

  第三,臺當局必須加強臺灣經濟體質調整,這與自由化同等重要。過去10多年,臺灣産業轉型不順,且未能挖掘經濟成長新動能,導致産業在微利中辛苦掙扎,人才則呈現凈流出,面臨韓國等對手的夾擊。臺灣要擺脫困境,沒有快捷方式,唯有不斷創新、自我提升,才有機會突圍。

  第四,臺當局應採取積極作為,讓自由化果實可以雨露均沾,將勞工、弱勢産業從“輸者圈”救出,並推動更多的中産階級進入“贏者圈”。短期而言,臺當局可先動用財政資源,包括提供誘因,鼓勵企業挺勞工等,協助弱勢産業固本培元;中長期而言,則從調整租稅、教育及社會福利等制度,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縮小貧富差距,讓自由化的支援基礎更堅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