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迎張志軍 厚實兩岸社會互信

2014年06月25日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臺辦、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志軍今日抵臺灣訪問4天,這是中國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最高負責人第一次訪問臺灣,是兩岸關係發展史的重要事件,毫無疑問的,這次訪問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必將會産生重要的影響。

  臺灣《旺報》25日對此發表社評,文章摘編如下:

  回顧過往歷史,1987年11月2日,當時臺灣還在蔣經國時代,臺當局宣佈開放臺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這是兩岸劃時代的開端,是臺灣海峽冷戰對峙開始融冰的時刻,此後兩岸各項民間交流活動快速增加,一方面促進了兩岸親情人倫的交融,二方面對於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具有正面的意義,但同時也衍生出犯罪及民間糾紛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

  在這個背景下,李登輝執政時代兩岸各自成立了海基會、海協會“兩會”。經過一段磨合期,兩岸開始醞釀兩會負責人的會談。

  1993年4月汪辜會談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1992年“九二共識”的達成,1993年4月26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的辜振甫董事長和終於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談,並簽署了“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及“辜汪會談共同協議”等項協議。汪辜會談的實現源自於兩岸政治互信的初步建立,然而,原本要常態化、制度化的兩會交流與協商,卻因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崩解而中斷。

  回首過往,兩岸關係走到今天,終於呈現“輕舟已過萬重山”景象,實得來不易,但看看當下、遠眺未來,挑戰依然艱巨,走過的足跡,歷經的泥淖,也都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教訓經驗千萬條,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互信的建立、強化與升級”。

  鑽研兩岸關係的學者,對此次張志軍訪台的意義,已有深入的討論,主流意見認為:大陸方面願意透過訪台動作表達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受近期臺灣太陽花運動中“反中”、“恐中”或“仇中”言論與情緒的影響,也不會因兩岸服貿協議的擱淺而暫停兩岸互動。

  當張志軍主任赴臺訪問,我們要思考如何厚實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讓得之不易的“張王會”成果不會“曇花一現”,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真正有利於兩岸人民,進而發展“社會互信”關係。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