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12年免試入學教育現制度缺憾

2014年06月24日 14: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12年年公共教育首年第一次免試入學日前放榜,雖然錄取率高達9成3,且有近6成3學生是依第一志願錄取,但因計分及比序方式複雜,非但出現“高分低就”,甚至有高分落榜的怪現象,未來的實際報到率可能偏低,免試入學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也因此飽受質疑。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對此發表社評説,根據統計,這次免試入學,全臺灣22萬7000多名考生,僅有16000余人落榜,錄取者中62.86%是第一志願錄取,90.1%則是前五志願,學生平均選填約12個志願,平均2.13個志願就錄取;再加上全臺灣各區有6成以上的學生,以高職為第一志願,似乎顯示臺當局“教育部”的“適性輔導”政策確實奏效。

  然而,放榜之後,卻幾乎都是哀鴻遍野、怨聲載道;不只落榜的學生及家長抱怨,即使上榜的也普遍不滿,目前見諸媒體的包括:有人五科A++,竟因作文只有五級分未獲錄取;有人四科A++,一科A+,作文六級分,填了三十個志願未獲錄取;有人二個A++,二個A+,一個A,作文五級分,填滿五十個志願竟然名落孫山;也有不少人一A四B,卻進了明星學校;有些人同分,分發結果卻大不相同。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學生及家長當然很難接受。

  造成這種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固然確有少數是因為所填志願太少,但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計分和超額比序方式複雜,各地規則又不盡相同,使得考生難以正確選擇所致。舉例來説,由於採取“志願序扣分”,一名五A學生在會考積分30分,若將甲校填在第21志願,其志願積分僅有18分;另一名五B考生即使會考積分僅20分,但若將甲校填第一志願,其志願積分即可得30分;如此會考成績較低的學生,反而透過志願序後來居上,得以錄取排名較前的學校,試問合理嗎?

  其次,免試入學強調多元表現,比序項目的設計包括體適能、幹部任期、獎勵記錄及競賽成績,在這種狀況下,家境富裕、父母用心栽培的學生自然佔盡便宜,但這對清寒學生公平嗎?

  再者,這次免試升學作文佔極大比重,即使五科A++,只要作文不到六級分,依然有可能進不了前三志願,姑不論作文評分每每有相對主觀的成分,試問,12年公共教育不是強調“適性揚才”嗎?獨厚作文難道符合這種精神嗎?

  此外,這次免試升學的錄取率雖高,最後卻可能變成一場鬧劇,因為目前錄取的許多學生,很可能最後不會報到,還會去考特色招生。臺當局“教育部”之所以要求高中職“強力留住錄取考生”,主要原因就希望能夠做到“一免就定位”,但以現在的狀況看來,恐怕不太樂觀。

  最為外界詬病的是,號稱免試升學,標榜“學習無壓力”,但今年3月有術科特考、5月有會考、7月則有學科特招;學生從去年拼到今年,會考成績排序前面一萬名左右的學生,整個夏天可能就在第一次免試、特招與第二次免試的流程中苦苦煎熬,比起以往聯考“一試定終身”,壓力反而更大;不只前段班的學生疲於奔命,中後段班學生更可能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總之,評論認為,12年公共教育固然是必須要走的道路,但制度上的若干缺失如果不及時改正,非但會使良法美意大打折扣,更會激起民怨。因此臺當局“教育部”務須儘速檢討改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