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如何審視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思路?

2014年06月16日 09: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6月16日發表評論説,如何審視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思維理路?拿馬英九做為相對座標,很多觀察就會變得更清楚。

  讓我們先從兩人在其臉書粉絲專頁上的個人自述看起。兩人的個人自述,恰巧傳神地道出了兩人在性格上與兩岸政策理路上的差別。

  蔡英文在臉書個人自述上引的是杭亭頓的話:“歷史不是直線前進的。”

  對照馬英九直線性格 

  馬英九寫的是:“臺灣不能走回頭路,臺灣要繼續向前行!”

  蔡英文的“非直線前進説”,反映她參與政治事務,特別是對兩岸政策的“曲線性格”。而馬英九的“不能回頭繼續前進説”,則呈現他個性上與兩岸政策推動上的“直線性格”。

  先看馬英九,馬英九的直線性格,他的好友陳長文的一段描述最傳神,馬英九拿著地圖向前走,如果遇到大山,他會選擇一直撞這座大山。不會繞路走的馬英九,憑著這股撞山精神,一路幫兩岸關係撞出了直航、大陸游客赴臺觀光、ECFA,也同時撞出了“九二共識”這個兩岸一甲子來,好不容易擁有的共同交集。但這種撞山精神,也同樣的讓他在兩岸服貿協議上撞了滿頭包,還撞出了一個太陽花學運。

  相反的,蔡英文的思維理路卻與馬完全不同。如果同樣拿陳長文形容馬英九的“撞山場景”來看蔡英文的話,蔡英文絕不會去撞那座大山,她可能會繞開這座大山,例如,創造“臺灣共識”的説法,曲線繞過她無法面對與接受的“九二共識”;也可能乾脆隱形起來,在大山前挖個地洞讓自己潛入,在回任民進黨主席前的蔡英文大體上就選擇在兩岸議題上潛水;甚至有可能幻化成一前進一後退的二條背行線,最近的例子最明顯,蔡英文一方面釋出願見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來展現她在兩岸政策上並非鐵板一塊的善意,但另一方面又強硬宣示“臨時會將是一場激烈的戰鬥”,意謂只要涉及兩岸的法案,民進黨將繼續採焦土策略,昭告世人,蔡英文還是鐵板一塊。

  蔡創造了想像溢出性 

  蔡英文這種時進時退、時平行時回頭,捉摸不定的多手策略,最大的好處,就是會在政治上産生“想像的溢出效果”,亦即,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懷抱希望的人,會從這種多重論述裏找到蔡英文的“進步性”,繼續懷抱期待;對綠營的基本教義派群眾來説,他們對蔡英文則毫不擔心,因為,蔡英文不管在2008年陳雲林來臺的號召圍城、ECFA到服貿協議的強烈批判,以及這一次臨時會預言的“激烈戰鬥”,都顯示蔡英文堅定的站在深綠一方,這些基本教義支援者,會自動幫蔡英文加上“深綠戰袍”。

  馬英九宿命的反面,就是蔡英文的罩門,多手權變的蔡英文,創造了想像的溢出性,但這想像也容易停留在想像,很難期待,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能創造多少想像以外的實際成果。

  透過模糊論述,蔡英文想要在兩岸議題上避免受傷,這種不受傷的策略,也註定不會在兩岸關係上建立成就。但要提醒蔡英文的是,想像溢出性,是一杯甜美的冰淇淋,剛開始確實浪漫,時間一久,冰淇淋也會化成一灘黏膩的糖水。

  選民的眼睛不是永遠雪亮,但不會永遠不雪亮,冰淇淋溶化後,大家要吃的還是真材實料的牛肉。我們知道蔡英文的冰箱裏有很多雪糕,但烤箱裏的牛肉,蔡英文準備好了嗎?(作者為臺灣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