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參與兩岸交流不能成為煙幕彈

2014年06月13日 17: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蔡英文所謂願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民進黨中央”會晤,以及民進黨籍的臺南市長賴清德首度訪問大陸,都吸引了媒體的眼光,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評論説,對於民進黨希望改變自己“逢中必反”的形象,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如果只調整表像,而未改變政治本性,那麼民進黨參與兩岸交流就成了騙取選票的煙幕彈了。

  儘管歷經李登輝“戒急用忍”與陳水扁“積極管理”的阻攔,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與經貿合作仍然勢不可擋,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兩岸的交流、合作、協商都走上了制度化、機制化的軌道,“和平紅利”油然而生,但民進黨仍拼命加以醜化、抹紅,其也不得不承認已被民眾視為“逢中必反”,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潮中自我邊緣化。

  民進黨籍的縣市長基於地方利益和自己的政治生命,則不得不用各種名義前往大陸交流,賴清德是最後一個前去的了。這既是賴清德自己所需,也是蔡英文于上個月重新出任民進黨主席後所欲展示的作風,她還表態説出願與張志軍主任會晤。

  民進黨這些調整的用意,是要證明他們願意也能夠和大陸交流,從而降低民眾擔心一旦民進黨再度執政,近年的兩岸和平、共同發展將告消失。於此必須指出的是,縱使民進黨未來熱烈地參與兩岸交流,也不代表一旦他們執政後,有能力維持近年的兩岸制度化協商。

  海基、海協兩會的制度化協商,是建立在1992年達成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即“九二共識”。2012年“大選”時,代表民進黨的蔡英文因堅拒“九二共識”,使得工商企業界基於臺灣經濟發展之所需,而紛紛出面力挺“九二共識”,蔡英文終告敗北。

  迄今,蔡仍沒有改變反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換句話説,民進黨還是沒有找到能夠維持兩岸協商的道路,那麼上次“大選”的情況重演的可能性不小,這不是民進黨利用參與兩岸交流所能加以改變的。選民也應看清民進黨參與交流和維持協商是兩碼子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