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反”不能解決問題 臺灣付出代價慘重

2014年05月27日 08: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7日發表評論説,最近臺灣社會瀰漫著一股“反”的氣氛,從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反核四,再到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無一不在“反”。問題“反”了之後呢?能解決問題嗎?兩岸為何要簽訂服務貿易協議,不就是讓臺灣的服務業有機會至大陸市場一展手腳,引進陸資除了活絡臺灣的服務業,也是借此剌激臺灣服務業本身的競爭力,不是件好事嗎?

  有論者認為,向來貨物貿易都是先於服務貿易,臺灣與大陸卻是服貿先於貨貿,肯定背後有問題。殊不知如此安排是基於臺灣的服務業原本就有足夠的競爭力,早開放早獲利,加之服貿談判開放的項目較少,比較容易談定。這完全是基於談判時程安排的便利性,背後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黑箱。

  更何況不論是服貿及貨貿談判,都是兩岸在經濟合作架構(ECFA)下必須要進行協商的,先後順序其實沒有太大差別。若是因此啟人疑竇,那真是非戰之罪。臺灣的經濟成長向來依賴對外貿易甚深,大陸又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減少彼此貿易障礙順理成章。如今服貿協議擱淺,也影響了貨貿的談判及生效進度,對臺灣真的好嗎?更遑論可能造成臺灣與其他地區洽簽經濟協議的不確定性。

  新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過去在未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前,也在反ECFA,可是到了2012年選舉時,卻又表示要“概括承受”。從反對到接受,不就是因為知道若要執政,一味地反對是成不了事的。現在反兩岸服貿的蔡英文,會否到了2016年競選時又表示要概括承受“服貿”了呢?若果如此,臺灣不是白白浪費了兩年嗎?

  同樣地,“反核四”亦復如此。“反核四”仿佛就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每到選舉年的時候,就會被拿出來拜一下。在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無限期絕食的情況下,核四被封存了。但是問題解決了嗎?當老百姓及企業無法忍受高電價時,重啟核電恐是不得不的選擇,臺灣的近鄰日本在禁核3年後重啟核電就是如此,屆時不就代表臺灣又浪費了好幾年了嗎?

  核電當然有其風險,可是臺灣當初為何會選擇發展核電?全世界許多先進國家為何都在發展核電?不就是因為在其他替代能源發展未殝成熟的情況下,就如同民主制度一樣,核電是比較不壞的選擇嗎?激烈的反對,只能讓臺灣陷入拖延解決問題的泥淖之中。從“立委”人數減半到增加到2、300席的提議的變化,不就是一味反對,導致選項限縮後所産生的後遺症嗎?

  依據臺灣“國發會”的説法,自由經濟示範區是臺灣邁向新一波經濟自由化的先行先試區,循序漸進推動相關措施,以化解島內對經濟自由化及國際化的疑慮,並有充裕時間進行調整及因應。這是臺灣面對全球化競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若是示範的成效有限或弊大於利,也可以停止或調整,有什麼不好嗎?

  然而在野黨卻有許多反對的聲音,為何反對呢?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害怕競爭,或是擔心示範區會讓臺灣更多人失業。只是在政治上仍屬於威權體制的大陸,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都開始實施“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方案,比大陸開放程度高的臺灣卻反其道而行,不是很奇怪嗎?反對者為何對臺灣的未來如此沒有信心呢?

  在民主社會,人人都可以反對政府的政策,只是反對之後呢?有解決問題的代替方案嗎?若沒有,不僅拖延了時機,未來還會為此付上更高的代價,臺灣因為政策反覆所付的代價還不夠嗎?還要繼續反嗎?要知道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