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必須澄清的立場問題

2014年04月28日 14: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6日社評指出:臺灣政、經、社會局勢持續動蕩,3月太陽花運動余波盪漾,現在又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核運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抗議群眾攻佔議會,入侵“官署”之後,接著又連續出現幾次“路過”抗議活動,臺當局“經濟部”、“交通部”輪番被示威民眾包圍,強行闖入,大家有樣學樣。

  社論指出,分裂的臺灣社會已然充滿了自以為是,只享利不盡義務的心態,大家都成了“革命闖將”,強將己意稱為民意,認為只有自己的主張與要求才代表真理和正義。臺灣似已陷入菲律賓化惡性迴圈,再這樣下去,臺灣的動蕩將會變成一種常態,持續性的現象,臺灣只有繼續沉淪下去,不知伊于胡底。

  簡單地説,民主要以法治為基礎,自由也必須負責任的來加以運用,多元與包容不能到了沒有是非的地步,任何人與臺當局都不能一意孤行。要求監督政府,從而良善治理、政策透明、言論自由、社會正義、可持續性的經濟成長都是合理的要求;但民眾也必須了解責任政治的精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民粹不能解決問題,許多事情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專業問題,不是單純的對錯或是非的選擇,當局有時必須在兩難的困境中做出抉擇,甚至與短期民意未必吻合,但對長期發展有利。這裡面牽涉到價值觀念與優先級的選擇。我們尤其期望在野黨與民眾能夠理智而非情緒性的來看待和處理問題。

  回到當前社會有關服貿及兩岸關係的爭議,除了各界為此吵得震天價響之外,美國知名學界、政界人士、美僑商會也曾多次就此發表觀點,認為《兩岸服貿協議》對臺灣來説利大於弊,不簽可惜,否則臺灣將喪失更多的機會甚至被邊緣化。

  但也有美國政府前駐臺灣官員如司徒文、王曉民等人明言,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協議和能否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結果被不同的媒體做不同的解讀和引申,親綠媒體甚至拿來做為批評、打擊對手和反對臺當局的工具,殊不可取。

  當前大概沒人敢説臺灣的媒體不夠自由,但媒體報導的品質則十分讓人疵議。什麼“你好大我好怕”、“壟斷言論自由”的批評,其實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同樣一則消息、一個事件,不同的媒體可以有全然不同的報導和解讀,從好的一面來看,這是媒體及言論自由的表徵,從壞的一面來説,大家各説各話,你贊成的我就反對,你反對的我就支援,結果就成了為反對而反對,難怪社會對任何事情都難有共識。

  其實,大家必須理解,這些美國學者或前當局官員的談話,其出發點一是出於戰略大局及區域安全的考慮,二是為了維護、擴大美國的國家利益,只要掌握了這種基本的認知,就能理解今天問題的癥結。

  從當前的社會氛圍與整體發展情況看來,年底的“七合一”選情對民進黨較為有利,而且可以合理預見,若在年底選舉獲勝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聲勢將大漲,必然成為代表民進黨參與2016年“大選”的頭號戰將,在民進黨可能奪回政權重新執政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提出誠懇的呼籲。

  由於事涉臺灣的前途,區域的安全,民眾的身家性命,蔡英文及民進黨必須把其兩岸政策、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方向、過去所簽各項協議的態度與立場,明確交待,臺灣的選民有權利知道,如果蔡英文仍然企圖以空心菜似的虛無表述過關,相信最後民進黨仍將功虧一簣。因此,正面響應是唯一的選擇。

  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在亞洲地區進行訪問,部分論者有謂,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是要圍堵中國,主張臺灣也該發揮地緣戰略優勢,主動配合、扮演積極角色,這不但有點危言聳聽,而且可以説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充其量言,美國不過是採取避險的動作,要找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平衡中國大陸的崛起,臺灣不必也無能破壞中美關係的發展。

  朝野上下尤其是民進黨,要如何秉持溫暖的心、冷靜的腦處理內政及兩岸與國際問題,實為當務之急。時間已然不在臺灣這一邊,持續對抗的心態與作法只會讓臺灣的未來更加黯淡,只不知我們這種善意的期許和提醒是否陳義過高,還是緣木求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