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不要服貿 臺灣何去何從

2014年04月28日 14: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的臺灣學生運動掀起島內一波波的風潮,使得馬當局疲於奔命,光是為了應付島內紛雜的議題就搞得焦頭爛額,更不用説如何靜心來擘劃遠端的經濟發展大計。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近日發表社評説,國際社會相當現實,競爭是不會等待的,勝負往往只在轉念之間。當別的地方正努力推動參與雙邊或區域經濟整合的同時,以對外貿易為重的臺灣近年來卻一再自亂陣腳,自毀前程。倘若兩岸服貿協議因朝野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意見差異而延宕,導致臺灣喪失搶佔中國大陸市場的先機、甚至影響臺灣加入“泛太平洋區域經濟整合”(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的進程,那真的怪不得別人。

  臺當局“經濟部長”張家祝就于日前向民進黨“立委”證實,“服貿抗爭導致許多國家與臺經貿皆改採觀望態度,甚至與臺洽簽FTA時程都已敲定,無奈破局收場!”他更直言,“若無ECFA,臺灣要加入TPP或與各國簽FTA,完全沒機會!”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也向臺灣民眾喊話,“退回服貿,是選擇關閉臺灣大門。”她提醒,“臺灣身為WTO成員,未來也要面對國際服務業貿易協議(TiSA)的挑戰。待大陸正式加入後,臺灣對該組織成員國開放的所有項目,臺灣也將一併對大陸開放,而且TiSA要求開放的條件其實高於服貿協議。”

  這些話絕非危言聳聽,也不是恐嚇島內民眾,這也是許多國際友人的真誠勸誡。倘若反服貿人士不願意接受臺當局的解釋,不妨聽聽他們怎麼説!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聽聞服貿協議受阻後説,“服貿對臺灣是好協議,不簽可惜”,也説“兩岸關係過去幾年來在馬英九的努力下,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尤其簽訂經濟協議,更是新的里程碑,新加坡希望兩岸合作能更加緊密,因為兩岸和平,對整個亞洲的發展很有幫助。”

  這些話對那些傾向“臺獨”的反服貿學運分子來説,恐怕不是對臺灣的祝福,反而可能更激起他們的“反中”、“仇中”情結,也堅定他們反對馬當局所有兩岸政策的決心及意志。畢竟兩岸關係越穩定,實踐臺灣“法理獨立”的夢想就越遙遠了。

  其次,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日前赴臺訪問,也公開表示“臺入區域經濟,非中國大陸不可,優勢互補才可以同步提升競爭力。”他更挑明:“服貿延宕對臺灣不是好事,如果沒有通過,臺灣會有大問題;不但在國際談判喪失信用,而且未來的談判或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都會缺乏可信度。”

  杜道明舉例,韓國與歐盟的FTA于2013年上路,雙邊貿易增長3%,但臺灣與歐盟的貿易卻衰退3.5%,印證了FTA對一個國家長期競爭力的影響。

  這位國際知名經濟學者等於是為馬當局背書,因為部分民眾不願相信臺當局官員的警告,只以為是恐嚇或藉口。但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即便是民進黨在位,也沒辦法回避此一問題。

  再者,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Paal)日前在華盛頓表示,“兩岸服貿協議”有助臺灣進一步打開大陸市場,而且臺灣服務業優於大陸,“臺灣有什麼好怕的?”。他舉例,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及陳水扁限制臺灣科技業赴中國大陸發展,結果反而讓大陸的産業超越臺灣;同樣的,如果臺灣現在不利用其服務業的領先優勢來搶佔大陸市場,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而臺北美國商會最新一期刊物“Topics”也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被封殺,將導致其他國家不願與臺灣談判自由貿易協議。果真到了這一步,臺灣恐怕走投無路,在經濟上只能更加倚賴中國大陸。”該商會提醒反服貿人士,“反服貿的結果,反倒使臺灣進一步倚賴大陸市場,還有比這個更大的諷刺嗎?”

  試問,這樣的評論難道還不夠清楚點出臺灣面臨的困境與難關嗎?為何要死到臨頭才會覺悟呢!

  也許有人會以另一位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的話,來反駁“兩岸服貿協議”與臺灣欲參與TPP及RCEP的關聯性。司徒文説,“不論直接間接,服貿與TPP毫無關聯。”他也呼籲“美國應積極鼓勵臺灣加入TPP,以修正臺灣過於‘傾中‘的情況。”

  不知司徒文刻意誤導讀者、還是無意識地忽略。“兩岸服貿協議”確實對臺灣加入TPP沒有直接影響,但難道真的沒有間接影響嗎?張家祝就回嗆,“司徒文在臺灣住這麼久,還不了解臺灣在遭遇的問題”,也説加入TPP“不是美國説了算”。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殘酷的國際現實,這也是馬英九念茲在茲的重大政策,連民進黨都不敢否認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國際影響力,更不是反服貿學運學生所誇口的“臺灣人要自己訂定與國際互動的規則”,如此的盲目與無知。

  現實的國際政治已經證明,當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時,各國也願意同時與臺灣進行更密切的經貿合作。反觀臺灣所面臨的當前困境,當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受挫時,各國也都打退堂鼓,因為既然與臺灣的經貿往來得不到實質好處,又何必大費周章地洽談雙邊協定呢?

  “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響應學運就表示,臺當局將舉辦“經貿國是會議”,讓各界好好檢討臺灣未來的經貿路線。這是一個扭轉臺灣當前困境的契機,希望朝野能放下成見,攜手合作,否則臺灣將可能從世界舞臺逐漸消失,更別提小確幸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