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島民眾也成房奴 15年才能買間房

2014年04月23日 16: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指出:臺當局“內政部”日前公佈房價所得比,臺北市榮登全球買房第一難,民眾平均要15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一間安身立命的房子,已經超越了香港。

  社論説,高房價已成臺灣民怨之首,但馬當局似未將此當成施政之首。幾位高官近日都説“我的孩子買不起房子”,江宜樺則宣稱,臺當局會努力讓囤屋者把房屋釋放出來,將房價所得比降到10倍以下,卻未見具體方案。“內政部長”陳威仁鼓勵年輕人遠離臺北,下鄉從事觀光業;但難道不知,農村的失業率遠高於城市。大員們的鄉願,由此可見。

  臺當局“財政部”稍早對全臺豪宅大查稅,但“財政部”鎖定的豪宅,全臺數量不過兩萬多戶,只是區區之數。事實上,去年全臺灣房屋交易量高達卅七萬多戶,若僅鎖定“豪宅”,則不免範圍過小,甚至可能因交易者隱瞞、低報及無從追查,而失去政策效果。

  臺當局祭出奢侈稅將近3年,為何房價仍然居高不下?根據今年“全球房地産指南”的一項最新調查,去年臺北的房價漲幅高達9.92%,高居亞洲第3名,僅次於吉隆坡與馬尼拉。往前一年,臺北的房價漲幅是全亞洲第2名,僅次於香港;但港府因打房價有效果,香港房價已經回跌。

  在臺當局實施奢侈稅後,去年臺灣第一豪宅“帝寶”仍出現每坪298.2萬元的售價,是實價登錄以來的新天價。臺灣的奢侈稅規定,房屋取得一年內轉賣的稅率是15%,一到兩年內出售稅率則是10%,兩年以上則不必課稅。反觀日本,規定房屋取得5年之內轉賣的稅率高達39%,5年後轉賣也要負擔20%的稅率。這也難怪,近期臺灣的投資客大舉到日本投資房地産,都踢到鐵板。

  過去3年,臺當局的打房價政策一直處在小規模(僅限豪宅)、小範圍(聚焦雙北)及短期限(兩年內轉售)之間遊走,打擊目標僅鎖定投資客,而不從源頭控管炒房資金的來源,也不敢使用奢侈稅及實價課稅雙稅並進的政策,甚至連“打房”的字眼都避免使用,唯恐影響市場。這種“抓龜走鱉”的政策,也難怪奢侈稅實施3年以來,臺灣房地産只是“量縮”而“價不跌”。

  財政部長張盛和説:不用一直看“帝寶”,它只是個案,臺灣房市已到了強弩之末。但他忘了,房地産一直有“追價”的特性,全臺地産都在看“帝寶”,因為它牽動著全民對房市走向的預期心理。

  比較近期亞洲國家打房價最具成效的香港與日本,可發現兩項重要特性。首先,香港政府打房重視源頭,特別對外來資金進行嚴格管控。反觀臺灣,購買豪宅的多為在大陸經商成功的臺商,甚至近期香港投資客也轉戰臺灣;臺當局有必要就此進行控管,並實施差別稅率。

  其次,日本政府對自住與投資型房屋做有效區隔,避免打擊投資客時也損及一般自住居民的權益。日本政府將購屋“自住”與購屋“出租”作明顯區隔;若是供“自住”,房屋稅及住民稅都只有“出租”者的一半。反觀臺灣的房屋稅,對於這兩類卻不加區分,這也讓臺當局的打房政策失去著力點。

  當房價高漲已成民怨之首,臺當局推動打壓房價政策,卻把房價越打越高,這股民怨勢必會延燒到年底“七合一”選舉以及兩年後的選舉,臺當局有必要採取大刀闊斧措施,以追求成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