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倪永傑:反服貿爭議折射的七大矛盾衝突

2014-04-23 12: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的評論文章指出,反服貿爭議是臺灣政治沉疴難起的真實寫照,也是兩岸結構性衝突的必然後果,這場爭議遲早到來,折射了臺灣內部以及兩岸之間的7大矛盾衝突。

  全文摘編如下:

  學運折射七大矛盾

  (1)統獨衝突:李扁統治20年連續進行“臺獨”與“去中國化”教育,造就“新世代臺獨”,他們堅信“臺獨”與民主,運用網路科技進行快速有效的動員傳播,以暴力非和平方式展現“民粹”。

  (2)貧富衝突:近年臺灣南北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加劇,造成嚴重的“三中一青(指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階層與青年人)”問題。

  (3)世代衝突:年輕一代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與其父執輩迥然不同,其“統獨”立場、價值觀很難與上一輩形成交集,出現嚴重的代溝,形成所謂“世代孤獨”。

  (4)政治衝突:朝野對抗、藍綠內部權力爭鬥不斷,民進黨內出現蘇蔡之爭與派系惡鬥,泛藍則是馬王之爭、個人恩怨難以彌合,各方人馬都試圖透過此場運動爭取左右政局的主導權,從而使得反服貿,難以落幕。

  (5)利益衝突:兩岸經濟關係出現競爭多於合作的現象,甚至面板、LED、太陽能等産業形成惡性競爭。兩岸交流品質不高,導致利益分配不均,少數人、強者獲利,多數人、弱者受損,“看得到卻吃不到”,使人産生“相對剝奪感”,不少人因此反對、甚至仇視兩岸交流。

  (6)文化衝突:兩岸生活方式、文化差異,臺灣已進入慢生活、慢節奏階段,很多人把學習、工作當作是生活方式、享受,而大陸還是“大趕快上”。臺灣民眾對少數陸客文明習慣、行為舉止並不認同,如“官本位”、炫富、大聲喧嘩、不排隊、隨地吐痰、在景點留名刻字等不文明言行打破了臺灣的寧靜,引人反感。

  (7)價值衝突:部分臺灣知識階層、中間選民內心深藏“反共、反中”意識,崇尚普世價值、人道關懷,對於大陸的政治、社會體制不認同,擔心大陸崛起改變兩岸現狀,疑慮加深。

  不幸的是,上述衝突都與兩岸關係有關,因此普遍認為反服貿是“反馬”又“反中”。其實反服貿也並不意味著反兩岸和平發展。除少數學運骨幹外,多數學生並不主張“臺獨”,他們只是表達對於自身前途、未來出路的疑懼、憂慮而已。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法則證實了挺服貿聲音難以在反服貿聲勢中獲得有效表達,沉默的多數、理性的聲音更傾向用選票維護利益。但誰敢否認和平發展依然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優質發展才是王道

  民進黨在反服貿中拙劣表演把敗選兩年來縮短“最後一哩路”的所有努力打回原點,蔡英文較其他民進黨人更容易從反服貿爭議中汲取能量,她與學運骨幹具有政治基因上的連結。蔡一直尋找民進黨與公民運動、社會動員深度連結的密碼。這次演練仍然沒有實現既鞏固綠營基本盤、又贏得中間選民信任的雙重效果,後者是跨越“最後一哩路”的不變法則。

  未來若不能超越 “十年政綱”、“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從國際走向中國”的既有論調,只是重復“臺灣共識”的空話、軟話,民進黨2016贏的機會值得懷疑。一般認為,蔡英文既有“兩國論”操刀者的魔咒,又有“價值臺獨”的羈絆,著實令外界好奇她走完“最後一哩路”的妙方在哪。

  誠然反服貿爭議對兩岸關係構成重大影響,兩岸關係進入盤整在所難免。出麻疹後人體的免疫力就會上升,激情之後,理性的聲音就會上漲。多數人民回歸現實,和平發展是王道,向下紮根,向上提升,優質發展,使之不可逆轉。(倪永傑,作者為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