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的現在、過去、未來

2014年04月23日 09: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3日發表評論文章説,蔡英文的現在,是模糊的、是曖昧的,是慣常閃躲關鍵問題,是不願給出具體答案的。2012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提出“臺灣共識”,想要取代、區隔“九二共識”,不過事實證明這個“臺灣共識”過於空洞,沒有真正的內涵,所以當然爭取不到支援。

  我們觀察到蔡英文很喜歡使用“共識”一詞,常常宣稱要“凝聚共識”。這次蔡英文宣佈參選民進黨主席,提出“重建民進黨與社會的信任契約”作為政見,短短600多字的內容,竟然就提到3次“共識”。

  蔡英文首先説“面對國民黨一意孤行的危機,民進黨不能只有對抗的角色,更應該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多數共識和力量,重新建立黨與社會間的信任契約”;其次,“經過群眾路線到議會路線,民進黨未來更要與公民團體建立共識、互信,以及共同的行動目標,積極走向公民路線”,在要與公民團體建立共識當中,蔡英文提出“總體經濟戰略的選擇”、“符合臺灣戰略利益的兩岸政策”等。蔡英文説的第三個共識則是“我們重視兩岸交流,也重視民主價值,我們堅持‘民主程式、公平正義、社會溝通、法制監督’,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積極面對兩岸交流,也將採取行動,與社會凝聚出最有利的共識”。

  所謂的共識,可説是“普遍同意”、“達成普遍同意的過程”,然而,所謂的“同意”,畢竟要有“意見”提出,也才會有尋求“同意”的過程,並且獲致“共識”的結果。沒有個人主張與意見的提出,光談“尋求共識”可以説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有“共識”産生。“凝聚社會共識”可以是個政治上投機取巧的話術,卻絕對無法成為負責任政治領袖在重大問題上的主張,其理至明。

  包括蔡英文在內,多數民進黨人至今不能接受國民黨主張的、更是作為兩岸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然而,“九二共識”一方面是兩岸復談的基礎,另一方面更歷經多次“大選”民意的洗禮,其實才是到目前為止真正的“臺灣共識”,如果蔡英文和民進黨要尋求新共識的建立,那就要提出新的主張,和社會溝通,並且經過選舉的檢驗。

  有學者概括蔡英文“臺灣共識”的核心價值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主權及于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互不隸屬的政權關係”,並稱這是臺灣民意的最大公約數。然而,這不過是兩岸分治事實現狀的“一種”描述方式,在這樣的“事實”與“描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兩岸如何互動、未來在經濟、社會、文化以至於政治上的關係如何發展,有怎樣的藍圖,怎樣的路徑。舍此不談,空談“共識”、“價值”,均是枉然。

  蔡英文這次參選政見,比起以往的類似文件可能稍稍明確一點,她承認“我們重視兩岸交流”,她表示“我們堅持‘民主程式、公平正義、社會溝通、法制監督’,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積極面對兩岸交流”。走了無數哩路,作為民進黨政治領袖的蔡英文算是明確表示她要“積極面對兩岸交流”了,雖然這是正面的、正確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説,這樣的論點實在落後社會、落後兩岸形勢太遠了,一句“積極面對兩岸交流”,一句“採取行動,與社會凝聚出最有利的共識”,實在不足以因應形勢發展,也處理不了兩岸複雜的局勢。

  作為民進黨政治領袖的蔡英文還在左顧右瞻,但我們仍未忘記作為臺當局官員、大陸事務主管官員的蔡英文,也就是蔡英文的過去。最近國民黨“立委”陳學聖透露,他曾與蔡合作翻修《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他認為“蔡英文知道兩岸不可能回避交流,知道當家的困難,也知道當家有所彈性的地方”,陳學聖舉了不少例子想要説明:“蔡英文不是全然盲目反中,當然也知道不可能回避服貿、貨貿。”

  我們也沒有忘記,蔡英文曾經表示“一個中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臺灣沒有空間與可能性去逃避一個中國的問題。當年蔡英文曾指出,“雖然臺灣是一個開放性的多元文化,但中國文化仍是核心”。“‘一個中國’可能是未來5年、10年甚至更久,兩岸共同存共榮的一個體系,我們必須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

  説這些話時“過去的蔡英文”,是認真、務實面對臺灣所處客觀環境,以及臺灣的歷史與未來的。我們期盼也是“未來的蔡英文”所具備的特質與信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