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學運之後“臺獨”蠢動 干擾經濟社會

2014年04月21日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主導所謂臺灣太陽花學運的兩位同學都稱,“我主張臺灣獨立”;他們所倡議的“公民憲政”會議,包括了探討“憲政”與兩岸關係的議題;民進黨黨版和民間版的兩岸協商監督條例,都以“一邊一國”、“兩國關係”來定位兩岸關係;一些人士也鼓吹改變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制訂“新憲法”。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1日發表點評文章説,在所謂學運之後,一股分裂兩岸關係的聲浪接續而起,意圖趁著馬當局的領導力相對較弱之際,推動“法理臺獨”,這其實是在向臺海和平穩定的底線進行挑釁。

  當前,海峽兩岸能夠達到60多年的最和平穩定的局面,並正在深化合作互利,其關鍵在於臺灣方面實行的是1947年所公佈“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據此和大陸方面形成“九二共識”。馬英九還明確聲明,“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

  如果上述立場逆轉,那麼無論那個政黨在臺執政,海峽兩岸都不可能不走向政治攤牌和軍事衝突,這是根據大陸方面的基本立場、法律規定來判斷的,除非大陸放棄原則、自違法律,但全球有識之士都不會相信大陸對此會有所退讓。

  正因如此,所以美國歷來都拒絕被“臺獨”拖下水,一再表明實施“一個中國”政策,並且具體表現在反對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搞“一邊一國”。近年,美國官方、學界持續肯定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是因為美國免除了和大陸在臺海衝突的危險。

  當前,某些勢力謀求將“臺獨”法制化,完全是不顧大陸與國際的現實,這只會造成臺灣在遭到孤立後,獨自面對臺海危機,其後果不堪設想。所幸馬當局對此有清楚的認識,然而,那些推動“法理臺獨”的行動,縱使不會成功,仍令人擔心在臺灣內部製造政治分歧,以致對經濟發展、社會安定造成不利影響,這是非常不值得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