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服貿抗爭之後如何解“鎖”

2014年04月21日 07:5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北京,多數人看臺灣的反服貿活動,覺得事兒不大,甚至只是“茶壺裏的風波”。記者來到臺北,這裡的語境就不同了,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退場後,政壇、輿論持續熱議,凱達格蘭大道附近多家重要機關前,拒馬蛇籠沒有撤去。隨便問個臺灣人,多少都會發表點看法。

  警界的朋友説,這回鬆口氣了,一個月來累壞了,維安被調來調去,高雄調來的警察只能睡地板唉!

  臺北年輕上班族家怡告訴記者,她的閨蜜和同學好幾個參加了反服貿。“為什麼呢?”“服貿是什麼,還不很清楚,去集會嗆聲,主要是對現狀有不滿,對前途表擔憂吧。”

  學生雖退場,臺灣卻陷入曠日持久的爭論之中。

  從這頭扭打到那頭

  馬英九要跟蔡英文辯論該不該有服貿,蔡不接招,譏諷馬:你以為自己還在選舉啊!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范姜泰基19日表示,馬不斷傳達和解溝通的理念,民進黨原本同意對服貿“逐條審查表決”,但卻霸佔主席臺,“惡意杯葛議事,立場前後不一,令人難以茍同”。

  在議事場,在電視上,不斷聽到名人名嘴在辯論。有人責怪別人不傾聽自己意見,説著説著卻要對方閉嘴!平面媒體上,不同背景的觀點陳述比比皆是,這家刊登“臺灣不要耽誤服貿”,那家就登“服貿一來我們死定了”。

  這些天,為了爭奪《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排案主導權,“朝野立委”又較上勁,預計這周也審不了,至於服貿何時通過,現在更看不到。

  服貿被卡,看得出臺灣主事者的焦慮。馬英九努力在解釋。4月18日他接見瑞士專家時説,開放臺商投資大陸,一般估計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而陸資來臺現在才8.7億美元,差距非常懸殊!

  “中央社”報道馬最近説,兩岸關係如果都要以危機意識去無限上綱的話,那“什麼事都不能做,每一樣都有問題”。他舉例,10年前談到兩岸直航時,有“立委”説“一定是變成木馬屠城,大陸戰鬥機會跟著民航機一起進來”。甚至會有大陸的武裝突擊隊,到了松山機場後,下來架設迫擊炮,就可以打到“總統府”。

  他講這些,可謂苦口婆心。許多人認為,當局未能為服貿協議做好充足的倡導説服工作,需要補強。解開心鎖要靠當政者為所當為,有效化解。當然對社會反映的意見要傾聽。

  但在臺灣,太多人“不願被説服”,而那些曲解或對服貿挑刺的“懶人包”,倒是大行其道,比如有人説,服貿生效後大陸美容理髮業進臺灣,會“洗頭兼洗腦”,就有人信!

  島內有些觀念非常矛盾,不僅思維封閉,邏輯上也很彆扭。比如資金向外投資,被説成“掏空臺灣”,而大陸資金入臺,又説將會“買空臺灣”。臺灣人才出外工作或移民,是“腦力流失”,外面的人才入臺工作,又説會造成“本地人工作機會流失”。如果大陸不讓利,是“臺灣吃虧”,讓利了,又説是“政治陰謀”。總之一涉及大陸,左右不是,一沾就反。對此現象,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盛治仁呼籲,應展開理性討論,在公共政策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但現在的問題是,臺灣的政黨陷入了“執政時一意孤行,在野時拼命反對”的惡性迴圈,紛爭被無限延伸。

  反服貿行動的確也反映了臺灣年輕一代遇到的實際困境和焦慮。許多問題積重難返,島內多數論者認為,當局應領頭凝聚共識,拿出妙方來處理、改善,減輕年輕人的前途憂慮。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