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太陽花凸顯臺灣經濟的困境

2014年04月03日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3日社論説:兩岸服貿協議引發的學運不僅在臺灣內部産生了巨大的震蕩,對兩岸關係的走向也投下了不確定的變數。乙太陽花為標誌的這一波抗爭與衝突,可以折射出很多問題的面向,包括臺灣“立法院”民主議事的程式爭議、對産業及民生産生何種衝擊的實質爭議,以及其後衍生出來的“憲政”爭議,甚至看深一點,還有兩岸博弈痕跡。但若撇開這些表像,所有問題的癥結核心其實就是一個:臺灣經濟的困境。

  文章摘編如下:

  曾經閃耀亮眼身為四小龍之一的臺灣,何以步日本後塵“失落20年”?從經濟發展學的角度分析,不難明白。早年臺灣經濟之“成”,源自於: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模式;以西方經濟為主的全球化提供的巨大市場;臺灣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初級勞動力及高技術人力。就這三條,臺灣經濟不但起飛了,而且維持了大約30年榮景。

  至於臺灣經濟之“敗”,也是三條:第一,臺灣的勞動力競爭力,先後被取代,與此同時,臺灣卻未出現新的核心競爭力;其次,教育政策上犯了“致命的”錯誤,一百多所高等院校,批量培養出來大量的低效人力,水準上既無法滿足高科技、高創新産業的需求,技能上也無法滿足傳統及高端製造業的需求,以致于大批年輕人就業困難,加薪不易;第三,貽誤良機的兩岸政策。1979年大陸開始轉型走上市場經濟,當時,理論上存在著巨大商機,但因政治形勢,這些商機只有少部分“偷跑”廠商得利。1990年代開始,兩岸兩會(海基與海協)成立,展開闔法經貿交流,當時兩岸經濟實力相當,理論上,大幅放寬加速經濟整合,極有利於資源在兩岸之間進行跨區優化配置,實現雙贏,1995年前後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對兩岸實為一最佳機遇,惜時機一過,商機流失。

  面對經濟困境,嚴肅的課題應是:臺灣經濟還有出路嗎?在哪?把臺灣放在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範圍中來思考,或許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具潛力的核心競爭優勢:

  一、徹底改革教育及産業體制。一方面,將大量低效率的高等院校轉型為職業教育學院,並促成該等學院與大企業合作,培養大量有國際競爭力高素質技術勞力,使臺灣成為新的國際製造業基地。

  臺灣另一優勢是高素質腦力,此一條件可與高品質生活環境結合,配合政策獎勵,打造創新園區。

  細心呵護“臺灣Style”,一種長期滋養、得之不易的人文、社會、環境的綜合價值,打造臺灣別樹一幟的旅遊休閒養生産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