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民生物價飛漲 “食”在難過

2014年03月24日 14: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新報導顯示,國際黃豆價格今年以來上漲逾12%,小麥漲16%,玉米漲11%,報紙這樣下標題“黃、小、玉齊飆”。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北美天氣持續激烈變化,勢必造成這3項大宗物資價格再往上升,恐怕掀起物價第二波漲幅。

  臺灣《新生報》報道,最近島內民生物價飛漲,米、魚、肉、奶粉、蔬菜水果統統上揚,尤其仔豬下痢生病,國內豬肉大漲,春季氣溫起伏,母雞下蛋不足,蛋價頻創新高,不僅家庭主婦頻喊吃不消,外食族更是苦不堪言。倘若“黃小玉”等大宗進口物資供應持續吃緊,那多數升斗小民的日子,真的是“食”在難過矣!

  經常在外飲食的上班族,最能感受物價波動,每個月的薪資固定那麼多,手頭本來就不寬裕,但是便當、小吃漲價之聲此起彼落,豈能不挑動“錢不夠用”的那根神經。鬍鬚張連番漲,八方雲集也在漲,各飯店自助餐都在調漲,和庶民生活相關的物價無一不漲,消費者無論家庭主婦或外食族,小吃或餐飲業者,還有早餐店等都得咬緊牙根,不喊苦那才怪哩!

  臺灣“主計總處”公佈“行政院”監控17項重要民生物資,包括雞肉、米、奶粉及色拉油等年漲幅達2.84%,已創下25月來新高,另豬價可能是50年來新高。在這敏感時間上,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卻説,臺灣物價在全世界是少見的穩定。或許他所説的確是事實,但主政者和相關官員不都曾説過油電雙漲不致帶動物價,“行政院”不也時時監測物價,那為何又會發生物價不斷上漲之事?既然物價飆漲了,又豈能以“全世界”的説法,來平抑百姓之苦呢?

  天候因素或國際原物料供應等,都大大影響物價穩定,臺灣也確實漲幅不像其他地區那麼大。但是,臺灣卻是立於薪資停滯不前,甚且退回16年前水準的基礎之上,這正是民眾不能忍受物價都在上漲的原因所在。臺當局的責任在於找出民眾喊苦的原因,並能確實對症下藥,試問受薪階層能有更合理可觀的收入,薪資能不斷調升,民眾的痛苦感必然為之減輕,又何來怨懟和不滿?

  救經濟,提升民眾實質所得,讓臺灣在世界擁有競爭力,這可是解決民眾“食”在難過、百物齊漲的良方。但在臺灣經濟提振之前,官員萬不能以偏概全,或以鴕鳥心態,強要民眾接受不合理的事實。倘若官員有心,站在中低收入弱勢族群,或起薪22K年輕人的立場上,想想他們得節衣縮食,不敢出手消費的種種情形,那又於心何忍,又豈能不趕快振衰起蔽。

  文章説,以前蔣經國先生常以“還給民眾幸福”為念,主政時期最重物價平穩。那時有全球性石油危機,但一有疏失,官員馬上丟職走路,容不得説三道四,假藉理由而卸責。民生物價漲不停,受害受苦的是廣大民眾,尤其是窮人三餐難以度日,當官的和有錢人又能體會多少?如果官員缺乏同理心,那政策及其執行力,只會和民眾感受愈拉愈遠,那又何能建立起民眾的幸福感!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