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反思:民主是哪出了錯?

2014年03月10日 11: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半年多後,臺灣又要有地方選舉,尤其是動見觀瞻的5市選舉,直接牽動著兩年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情,因此過年以來,選舉的氣氛便十分濃厚,新北市長朱立倫和臺北市長郝龍斌,也先後就放假和薪水問題,撂下重話,他們的批評被解讀為“炮打國民黨中央”,也認為有著眼兩年後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的企圖。

  臺灣《新生報》9日發表社論説:新北市長朱立倫先提出的過年放假,後來也引起臺當局“行政院”回應,無論雙方理由如何,説到頭,其實就是如何能多放幾天假,來討好一般上班族。後來臺北市長郝龍斌跟著也直指選情低迷,還説經濟情況造成的低薪是“恥辱”,並且立刻宣示給市府臨時僱員加薪。

  其實這種選舉時開支票,討好選民的行為由來已久,而且不止是臺灣,舉世民主選舉,多有此風,而且這種討好作為,還確實十分有效,只不過許多支票,選後無法兌現,無怪乎有人會説,選舉政見不用兌現。

  近代以來,民主制度似乎是世界潮流,所謂人民當家作主,喊的喧天價響,但是實際情形如何,卻也是如人飲水“天知道”,這些年來民主潮流瀰漫全球,但是也越來越遭遇到困境,無怪乎最近英國著名《經濟學人》雜誌,居然用了《民主是哪出了錯》作為封面專題。

  其實不用鞭辟入裏的長篇大論,就是用一般的常識也可以看得出來,民主制度中這種以討好選民來爭取選票的辦法,恐怕終究難以持續。須知當家作主的大多數人民,慾望可沒有限度,為求當選競相加碼,寅支卯糧,到頭來結果便是財政空虛,債臺高築。

  《經濟學人》雜誌《民主是哪出了錯》專輯文章也提到,西方民主國家2007到2008年所遭遇的財政危機,正暴露出民主制度的根本弱點,那正是為了極力滿足選民需要,追求國家發展表像以致債臺高築,長久累積的必然結果。

  民主制度原來自詡的權力制衡,認為可以避免濫權腐敗,但是當前的許多民主制度,甚至是一般認為相當成熟的歐美國家,都有黨派利益淩駕國家需要的現象,造成政府行事掣肘,決策窒礙難行,整體施政效率低落的問題,尤有甚者,原本西方民主制度所倚恃的第四權媒體,由於網路媒體發達,民粹力量愈加活躍,更不容易建立對政策深入探究的論辯關係,也造成從政者更加民粹取向的風格。

  《經濟學人》《民主是哪出了錯》專文也特別指出,造成民主制度困境的一個原因,是對照中國大陸發展的結果,《經濟學人》文章説,中國大陸有著每10年左右領導人換屆的制度,而且可以有制度地吸引最好人才,培養進入政府高層,比起民主制度的黨派競爭和選舉內耗,有效率得多,文中特別以中國大陸在兩年之內,讓2億4千萬農民納入養老保險金制度的效率,對比美國所有納入公共養老保險的人也不及此數。

  這些發生在世界上的大趨勢,在臺灣的政治運作上也逐漸顯現,只不過我們似乎還沉浸在民主無限美好的想像之中,各黨派的所謂代表人物,著眼于自己未來選票,環顧今日處境,有若溫水煮青蛙,我們猶自覺良好,如此臺灣,令人擔心未來將伊于胡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