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國大陸影響力日趨擴大 防堵不現實

2014年03月10日 09: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8日發表社評説: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常常強調中國因素滲透臺灣,將導致臺灣漸漸被“吞噬”,他們意圖通過“中國威脅論”恐嚇人民。在這套説辭的邏輯下,前進大陸經商賺錢,就有了原罪,因為他們的錢是從大陸賺的,大陸就可以對這些企業施加影響力,並通過他們來對臺灣施壓,與此同時,支援、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就都被歸類為替大陸“統戰”。

  這套説辭,或者這種邏輯,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美日歐諸國早就存在而且仍舊存在,時不時就會有新一波的中國威脅論出現,當然,每一波中國威脅論風潮過後,還會伴隨新一波的中國崩潰論。但截至目前,中國既沒有把哪個國家威脅到崩潰,也沒有讓自己崩潰。但是,中國大陸的日趨強大卻是有目共睹,對國際政治、經濟的運作,日益展現影響力。

  也不過十幾年前,美國的報紙或者政治新聞,其實鮮少看到有關中國的內容,但如今,打開各大主流媒體網站,總會看到大量大陸的新聞,並且還會配有許多深度的分析評論,至於學術界,中國研究更已經成為顯學。

  美國政界和社會各界雖然重視中國大陸,但從來沒有懼怕,更沒有因此封閉自己,杜絕跟中國大陸的接觸,美國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不斷加強其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關係,盡可能地抓住中國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縱使中美總是衝突不斷,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關係不斷改善的趨勢。

  這當然不是在對大陸歌功頌德,而是提醒人們,中國大陸已日趨強大,影響力日漸增強,不會因為刻意視而不見就自動消失。對任何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所能選擇的只有面對,並想方設法因應,沒有其他道路。

  具體到臺灣來説,兩岸貿易常年增長,臺灣赴大陸投資的趨勢也仍然繼續,兩岸的經貿連結只會日趨緊密,這是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想當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陳水扁起初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後來很快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但最終都阻擋不了臺商赴大陸的滾滾洪流。其原因無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局的阻撓只能徒增企業的成本,資本趨利的衝動仍然會設法衝破一切障礙。

  民進黨最近檢討8年執政成果,號稱他們也曾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成就恰恰是反映了他們的管控政策在面對經濟發展大勢時的蒼白無力。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阻礙兩岸經貿發展的政策失敗了,更意味著他們的整個立論基礎根本站不住腳。

  如今,號稱在檢討“中國政策”的民進黨,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急於向外界展示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另一方面卻又在扭扭捏捏地羅列出一堆理由,證明中國大陸日趨增大的影響力將會破壞臺灣的安定與安全,而自己提出的因應對策,無非是將中國視為外國,並加大管控力度。

  但問題恰恰是,過去臺灣的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者其他一系列的兩岸法規,都是以防堵中國大陸為出發點,大陸人或者大陸投資者得不到平等待遇,但資本的趨利衝動並沒有因此改變,中國大陸的吸引力更不會因此就消失,其結果自然是迫使大家想方設法尋找規避措施。

  臺當局這種自討苦吃的政策思路,其實既實現不了防堵大陸的目的,也保護不了臺灣的本土産業,其唯一的實際意義,就是堵住反對黨的嘴。而反對黨也可以從這些防堵措施中,滿足其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雙方各取所需,看起來也達到了一種平衡。

  只是,大家都著力於表面文章的時候,臺灣的産業競爭力在下降,大陸可以提供給臺灣的商機也漸漸流失,兩岸的實力失衡局面無疑將更形加劇。面對這種發展態勢,反對黨可以繼續加大批判力度,而且大陸的影響力還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只是,意識形態的對抗,取代了冷靜面對乃至因勢利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