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時代精神不一樣 臺灣正在“墮落”嗎

2014年01月17日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對內演講時提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正對台塑招手;反觀臺灣環保意識高漲,環評障礙重重,讓他感嘆“臺灣正在墮落”。

  李志村的“墮落説”,並非單純的投資案,不如説是對他理想中的“臺灣精神”的哀悼。例如,現在年輕人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肯拼肯作,反而害怕過勞死。昔日雖然是僱員一名,但對李志村而言,哪怕工作累一些,卻始終充滿成就感。

  臺灣立報17日社論説,其實,沒有人會反對勤奮,多數人也會對好逸惡勞者敬而遠之,但李志村所言,仍有待商榷。

  已在台塑待了55年的李志村,正代表了臺灣戰後第一批興起創業者與管理者。這個時代的人,由於歷經戰後匱乏,因此認為只要肯拼,就有機會;而若抓到機會,就能通往成功。

  當然,這種機會與成功是一體兩面。就人而言,他們把吃苦當吃補;就環境而言,那個年代的人也毫無環境意識。在那個沒有勞動保護與環境保護的年代,如果把外部成本算進去,這樣的“成功”未必那麼值得炫耀。

  吊詭的是,這種不計代價追求成功的模式,卻極可能成為更多臺灣企業的頸繩。因為肯拼肯犧牲,所以臺灣企業的成功模式便大多是以廉價勞力為基底,貿易優勢則在殺價彈性大;衍生出去,則專事大宗産品與代工。其結果是,多數企業逐漸陷入瓶頸,而眼前的産業升級困境,更與這种老一輩的血汗思維脫離不了關係。

  或許台塑是例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因為經營者的血汗思維根深蒂固,加上面臨微利競爭壓力,其結果便是企業獲利與勞工薪資益發脫鉤。理由很簡單,由於經營微利化的壓力環伺,使得薪資調整成為禁忌;而若再拿出老一輩的精神“教訓”年輕員工,更讓凍漲聽起來名正言順。

  換言之,臺灣的薪資凍漲,不只是産業競爭的退縮反映,而包括了上位者在精神面的自我催眠。如果到了美國投資,環保標準與事故裁罰,究竟比臺灣輕微?還是嚴格?還有,如果到了美國投資,他的血汗哲學會在美國員工面前講得那麼振振有詞嗎?另外,同業的拜耳、杜邦在臺皆有廠,為何六輕就是常被民眾“關愛”,而前者卻無聽聞?攤開前科紀錄,難道不該先取信於人?

  臺灣年輕人究竟是怕摔爛的草莓?還是李志村想把時鐘撥回到過去那種沒有勞基法與環保法令的年代?究竟是臺灣年輕人在墮落?還是老一輩在敝帚自珍?頗堪玩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