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眷村記憶:包子成“臺灣之光”

2014年01月17日 08: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美食是臺灣旅遊業的一張王牌,但這張王牌並非超凡脫俗,面、粥、豆漿、包子都列在其上,都是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家常吃食。“最怕讓我推薦臺灣美食,”一位臺北朋友説,“如果我説牛肉麵、小籠包、藥燉排骨,肯定引不起你們這些北方人的興趣。”但這些在臺灣的確做成了美食,成為夜市、名店的招牌。

  不知是否受大陸包子走紅的影響,近日,包子在臺灣也挺受寵,一家媒體居然把宜蘭一家包子鋪讚為“臺灣之光”。

  包子成“臺灣之光”

  臺灣人愛用“臺灣之光”這個詞,但過去都是用來形容李安、林書豪這些明星們,包子也成為“臺灣之光”還是本週的事情。被如此稱讚的包子産于宜蘭一家50年的包子鋪,老闆林志鴻認為他們的包子用料很實在,做的很認真,一直“當成自己家人要吃的在做”。

  為了證明自家的包子與眾不同,老闆不怕“洩露天機”,向前來採訪的臺灣記者顯示包子的製作過程:包子皮的中間要厚一點,現殺現送的豬肉做成餡後冷凍24小時後再包,這樣調的味兒才會充分發揮出來,面用老麵糰發酵一天,比用酵母粉發酵多了面香。

  這家的包子每個10元新台幣,現蒸現賣,每天定量,來晚了吃不到,有臺北人特意開車到宜蘭吃包子,認為這家包子“很香,皮很薄肉又很多,不會很油膩,吃起來很爽口”,吃完了還要給同事鄰居帶買回一大包。現在,包子店已開通了網購,網路訂單接不完。

  “臺灣之光”可不是媒體説説而已,宜蘭市長已經把寫著“臺灣之光”的匾額送到了包子鋪。這家店已經開了50年,現在的老闆是第四代,就衝著小店的這份堅守與執著,也當得起“臺灣之光”吧?

  眷村的記憶

  在臺灣,包子不僅是美食,還有一份特殊年代的集體記憶——眷村生活,因為各種風味的包子最早就出自於眷村。雖然眷村已經遠離當下的生活,但各地的眷村博物館都仍記錄著當地最有名的牛肉麵店、包子店。臺灣著名製作人王偉忠先生的眷村電視片,就拍攝了“王媽媽包子鋪”,王媽媽“女匪幹”的個性和3個兒子傳承包子鋪的本分和勤勞令人印象深刻。

  眷村沒有了,但包子留了下來,而且眷村的包子鋪也有不少留了下來。記者在臺灣採訪時,一次要去嘉義,一位臺北的朋友就拜託記者帶一斤包子回來給他的老娘,他畫了一張詳細的圖,道路極盡曲折,但非這家包子不可,因為是他們眷村的包子,是他老娘記憶中最美味的大餐。

  當時的眷村從北到南都有,現在包子也是臺灣不分南北的美食。各地都有自己“私房”的包子鋪,什麼小杜包子、真好吃包子、金陵包子、二空(空軍眷村)包子等等,有些一聽名字就知道出身於眷村。

  紅遍兩岸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在臺灣上演時,臺上的眷村人吆喝著包子,散戲時給每一位觀眾發一個包子,不少眷村人一路啃著包子流著眼淚回家,盡情宣泄著心底深處的那個包子情懷。“只要那家包子店在,我就覺得我的童年還在,已經過世的父母還在,這個城市還有溫度。”一位熱衷於跑大老遠買包子的臺北朋友説。

  小包子大産業

  包子不僅名列臺灣美食榜,而且不少包子店做成了名店大店。記者在臺北知名的商業街上看到過一家包子饅頭店,真是感佩經營者的用心。這家店號稱“三代老店家,甜鹹都熱賣”,光饅頭的品種就有黑糖、芋頭、全麥、椰奶、起司等等,包子更有香菇、竹筍、蛋黃……店面明亮,透明廚房,提供冰鮮半成品和網購,完全是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顛覆包子小店的傳統印象。

  要説把包子做大,首推在大陸也開了店的鼎泰豐,日本、美國、韓國、澳大利亞,都有他的分店,已經把包子鋪做成了跨國企業。這家店的老闆本來是賣油的,一位老兵求老闆允許他在店門口賣包子,結果,包子的生意比賣油還火。1972年老闆“收編”老兵開起了包子鋪,成就了現在海內外聞名的包子企業。如果您到臺北,想在飯點的時間吃一頓鼎泰豐的包子,那可得有足夠的耐心,特別是信義路上的那家老店,門前總有排隊的人,各國的遊客都有,可見包子的吸引力之大。

  包子做成大産業,應了行行出狀元這句老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