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和上海自貿區“對接”虛與實

2013年12月09日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來兩岸經貿領域有句話很熱門,就是“自貿區對接”。這句話的緣起,是大陸剛開始推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而臺灣也在努力打造“自由經濟示範區”,因此臺方産官學各界近來幾乎天天都在説,期盼臺灣能通過該示範區,來和上海自貿區對接。對此,臺灣《工商時報》8日發表社論説,如此講法的實質效用究竟有多少,值得深入加以探討。全文摘編如下:

  眾所週知,所謂自由貿易區,本質是對全球開放的特定場域或平臺,區內實行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以及貨幣兌換和資金進出之大幅放寬。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規劃,正是鎖定這幾大方向。而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勢必會全力符合上述“對全球開放”的原則。

  上海自貿區既然要全方位開放,那它和臺灣之“對接”,就成了虛幻概念,因為全世界各地的物流、商流、金流,都可以自由進出上海自貿區,臺灣也不例外。換言之,上海自貿區本來就可以自然地和世界各地對接,臺灣只會是其眾多對接者之一,很難成為唯一或稀有的對接者。

  若是像昆山的“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或者廈門籌建中的“對臺自由經貿區”,因是主要面向兩岸經貿,區內具有對臺金融及商貿特別開放之安排,所以兩岸業務在其中擁有優勢地位,而臺灣若是和這種區塊對接,就能掌握到獨特的商機。

  相較之下,面向全世界的上海自貿區,就不可能刻意壓制其他國家或地區,來單獨厚愛臺灣。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方面天天喊“對接上海自貿區”,顯然只是空泛口號,實質效用不大。更何況,臺灣是期盼以“自經區”來對接上海自貿區,更顯得虛幻不實,因為兩邊都是充分開放的專區,本來就可以自然而然對接,又何勞産官學各界相關人士奔走呼號去爭取?應知這種對接並非“獨家”,難有“兩岸特色”,其“含金量”也不高。

  還有一個問題,是上海自貿區目前只有原則性、方向性的規劃,至於區內具體商業模式,還不清楚。因此,即便臺灣要和它對接,實務上該怎麼操作,臺方産官學各界相關人士也還説不出個所以然,只是抽象地講“對接”這個名詞而已。

  而且,臺灣方面熱衷呼籲此項對接,顯然還沒有打動眾多大陸臺商的心,關鍵即在於上海自貿區商業模式尚不明朗。根據該自貿區管理委員會發佈資訊顯示,截至11月22日,該區辦好手續的新設企業有1,434家,其中臺資企業只有5家,包括2家貿易公司、2家管理諮詢公司、1家電子材料公司。

  由此看來,廣大臺商對上海自貿區,仍在觀望之中,勢必要等該區商業運作模式充分定型後,才會有較多臺商投資進駐。屆時臺方産官學各界若根據上述商業運作模式,來提出臺灣和上海自貿區具體合作之道,就會比較有説服力。

  無論如何,從自由貿易區“對外充分開放”本質看來,臺灣若要和上海自貿區合作,那就應該要揚棄“區對區”的狹隘思維,轉而以“兩岸整體”格局,來“共同掌握自貿區和自經區商機”。其中最有意義的作法,是由兩岸雙方共同投資,在上海自貿區及臺灣自經區設立全球市場營運機構,一起來開發世界市場,包括大陸市場。

  其中合適的業務項目,可以包括全球物流、國際金融、新世代商品研發及試産、“外包”服務等。這些項目,在兩岸自貿區、自經區都可同時做,只是應參酌兩邊不同長處,適度作差異化佈局。

  更重要的是,兩岸這種聯合投資項目,可以邀請第三方的外資企業參股,在兩岸自貿區和自經區裏,形成一批“臺陸外三方合資”的全球性運營機構,如此將能迅速擴大兩岸經貿格局,亦即加快提升兩岸在世界市場的分量,並廣泛吸收全球長處。總之,兩岸自貿區和自經區,足以擔當兩岸經貿“轉型升級”的基地,值得兩岸雙方共同加以充分運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