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少子化海嘯來了

2013年12月09日 07: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當局“教育部”近日公佈人才培育白皮書指出,2028年,大學生總生源將只有現在的一半。對生源銳減可能帶來的衝擊,島內媒體使用了“教育海嘯”的説法。然而,少子化給臺灣社會提出的新命題,範疇絕不僅限于教育。工商業者在問,未來人才缺口如何填補?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在問,少子化遭遇老年化,臺灣社會經濟成長的動力以及老有所養的實現將如何解決?

  大學怎麼才能不退場?

  少子化衝擊島內教育。供大於求,大學招生存在缺口,教育資源相對過剩的問題日漸凸顯。臺灣高校的錄取率連創新高,早就達到了百分之百,連“考零分該不該錄取”都成為話題在討論。雖然很多學校表示,制定了入學最低標準,寧缺毋濫,可高錄取率,仍然無法讓民眾放下對教育品質的擔憂。

  增加生源與保證品質原本並不矛盾,可如果搶生源成為至高標準,二者就難以保證不會越走越遠。沒有足夠的生源,特別是對於私立學校而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會立刻擺在面前——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經費沒有了出處。創校46年的屏東縣永達技術學院,近年招生不理想,5年前開始減薪,今年2月起曾連續7個月發不出薪水,有老師被逼借錢度日,不得已拉布條向校方抗議。

  陷入困境的高校不只這一間。臺教育部門統計,2012學年有3所大專院校學生總數不滿1000人。“教育部”提出只要學生不滿3000人或是兩年新生註冊低於6成的高校,就將列入名單被輔導轉型或退場,全臺共有162所大專校院,目前約有20所學校被列入其中。

  據臺媒報道,臺灣少子化問題將在2016年達到高峰,屆時臺灣大學生比現在還要少5萬人,大學招生將更困難。有“立委”擔心,10年內恐有60所大學關閉。如何應對“教育海嘯”?進一步放寬陸生入臺限制、增開具有市場潛力的科目等增加生源,使學校“起死回生”是一方面;當局還應該進一步完善大學退場機制,增加優惠措施,鼓勵私立學校轉型退場後,改為從事其他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也能夠盤活過剩的教育資源。

  臺灣怎樣才不會變窮?

  少子化未來可能對臺灣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輿論關注焦點。

  根據臺“經建會”報告,島內老年人口至2060年時,將暴增3倍以上,即使到了56歲,都還稱得上是臺灣的“年輕人”。工作人口比率則將從74%降為51%,1個青壯人要撫養1個老人和1個小孩。

  少子化導致勞動人口急速萎縮,總體生産力及稅納減少,而與此同時,需要照料安養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當少子化遇上老齡化,社會産出間的平衡瞬間被打破。臺媒稱,臺灣的人口結構像個倒金字塔,下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上頭老人家的比例就顯得龐大而沉重。工作人口減少、社會發展動能不足,年金支出大增下,臺當局財政負荷實在令人擔心。

  臺“教育部長”日前表示,少子化加上老齡化,2028年以後,大學畢業生的生産力必須是現在畢業生的2倍以上,臺灣才能持續發展,才不會貧窮化。對此,有臺媒評論稱,寄望下一代個個變超人,可能嗎?

  臺灣年出生率1.3%,為了鼓勵民眾多生孩子,當局多項措施猛“催生”,最直接的方式是發放生育津貼。臺當局內政部門針對年收入113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下,有一方在家照顧2歲以下嬰幼兒的,每月補助2500-5000元不等。當局對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狀況的家庭,每月還發放17880元的“特殊境遇”津貼,直到小孩長到18歲。臺灣各縣市政府則紛紛發放一次性的生育津貼,例如臺北、金門、馬祖的生育津貼均達到2萬元,其中馬祖對於第二、三胎的津貼,分別為5萬、8萬元,金門對於多胞胎的津貼,則每胞胎一律補貼4萬元。

  不過,增加各項津貼,似乎並沒有太大成效。有學者總結認為,人們觀念的變化、養育孩子成本的增加以及臺灣整體經濟的低迷都是掣肘因素。而且,即便是人口出生率有增加,要改變臺灣目前人口結構狀況,也需要相當長一個週期,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依然需要面對。

  增加社會生産力,還應該著眼于臺灣産業的升級,增加工作人口的經濟産出值。另外,要解決安老問題,中華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會理事長徐業良表示,老齡化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無法以“人力填補”舊思維來處理老人政策,必須以科技研發輔助人力照顧的缺口。(記者 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