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千金難買早知道 臺當局政策應提前規劃

2013年12月04日 16: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近日發表社論説,臺灣馬英九當局自從開始執政迄今5年多,重復許多早年的錯誤或不當政策,甚至有些規劃良善的政策,卻因沒有良好配套,而使各種惡果一一爆出,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發生的食用油事件,以及更早的塑化劑事件,經過媒體大肆報導,把臺灣從美食天堂打成毒食世界,GMP、CAS、CNS等標準的公信力一落千丈,臺當局忙著救火,民眾人心惶惶。事實上,大統長基販售及代工的所謂“黑心油”,已長達十餘年,並不是現在馬當局才發生此項軒然大波事件。

  此外,目前臺灣各大學畢業生的“學用落差”,也是歷任當局教育政策嚴重錯誤所生的苦果。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歷年來無視于少子化的人口趨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早期因大學錄取率低,被形容是“窄門”,就年復一年從寬核準大學新設;又因為一般家長認為專科學位不如大學學位,就積極核準專科學校改制科技大學。另外,又放寬大學增設研究所,導致“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甚至考14分就可以進大學,但大學畢業生薪資落至22K(新台幣),許多企業對於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與訓練都認為不堪使用。而去年教育部門還以臺灣“高等學位畢業生人數佔全體人數比率”在世界名列前茅,引以為傲,沾沾自喜,自認對提升臺灣競爭力“排名”大有貢獻。長期教育政策的錯誤,固然不該算在馬當局的帳上,但重視排名錶現甚于重視學用落差問題,則是馬當局應該檢討的部分。

  更有甚者,多年來的僑民政策,允許除了擔任政府部門重要職務的臺灣民眾,可以具有多重“國籍”,因而每逢臺灣遇到重大事件,就有大量社會金字塔高層民眾,以投資移民、技術移民等方式,轉變成為“僑胞”。這些“僑民”在臺灣境外時停保不付健保費,有意要看病時才回臺灣繳交健保費,享受健保優惠。最近聯電榮譽董事長宣明智提出了一個新名詞“老啃族”,意指許多長期居住海外的臺僑,幾十年來在外工作繳稅給僑居所在地政府,一直到年紀大了,才回臺加入健保;除了定期回臺修牙齒、做體檢之外,一有大病,更飛回臺灣看病,大量啃蝕健保資源。這些老僑民,年富力強時未曾貢獻所得稅給臺灣,也不曾繳納健保來充裕健保財源,等到需用健保資源時才繳納健保費;由於老年人罹患慢性病與重大疾病機率顯著較高,其使用醫療資源遠相對上高於全體民眾平均值,因此“老啃族”大批回臺養老,將使健保的財務困境雪上加霜。這個長期以來的僑民政策,馬當局當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其衍生後遺症則應及時防堵。

  馬當局執政5年多來,也有一些政策,原本立意良好,但執行效果不彰甚至與其他政策相互衝突。例如2009年大幅降低遺産稅、贈與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財稅政策,原本希望臺商“鮭魚返鄉”,吸引臺商資金回臺投資;除了降稅並同時取消促産條例的種種租稅扭曲,立意十分良好。然而因相關部會沒有完整合適的産業政策作為配套,以致匯回的6,000億元新台幣資金,用於生産事業的投資有限,據估計有半數以上用於不動産購買,而與臺灣銀行平抑房價的金融政策相互衝突,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此外,眼看韓國已經完成與歐盟、美國的FTA協議,與大陸的FTA談判也完成第二輪第一階段談判,雙方互相遞交免稅貨物清單,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卻因朝野惡鬥而卡住,至今一直動彈不得,令人心急。固然在野黨有其反對的説詞,以致硬如銅墻鐵壁,但執政黨本身對服貿協議也沒有做好對社會大眾的有效溝通,借“民氣可用”的氛圍,以選票促使在野黨讓步;甚至臺當局“經濟部”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專業評估,竟然因相關部門陸續提出意見,以致出現由稅損變稅盈的不同結論版本,大大傷害其公信力。

  還有,目前被臺當局行政部門視為臺灣經濟轉型契機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應是行政團隊最重要的經濟政策,在金融方面因“全區開放,虛擬境外”,且內容豐富紮實,而最具開放特色,但其餘六港一空的實體進駐招商,若非臺當局“財政部”堅持“四新”(新技術、新投資、新人才及新企業)門檻,否則又要走回租稅獎勵的老路。鑒往知來,過去已經有許多錯誤、不當、難行的政策,造成今日各種嚴重的後果。臺當局行政團隊應引以為鑒,對於目前正在推動的各項重大政策,包括兩岸各項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甚至攸關教育百年大計的“12年公共教育”,都應慎思、明辨、篤行,才不會在未來又造成“千金難買早知道”之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