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打破悶經濟應從根本做起

2013年12月04日 16: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11月29日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下修為1.74%,臺灣經濟成長率已連續兩年低於2%。而景氣對策信號自2011年8月以來,除今年6月之外,大多處於不太景氣的藍燈或黃藍燈。實質臺灣GDP過去6年平均成長率只有2.8%,實質民眾所得平均更只成長1.4%。

  經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社論説,臺灣經濟這樣長期低迷,而大多數檢討都只是從需求面甚至是表像上的結果來看,例如,把責任推給國際景氣不好和臺灣未能多簽FTA(自由貿易協定),而未能檢討更根本、問題似乎也更大的供給面因素。

  社論認為,社會總生産是由人力、土地、資本、技術,以及企業家精神等生産要素合作生産出來的,所以經濟成長最根本的努力是要在內部累積更多更好的生産要素,並且建立良好的制度,讓這些生産要素可以有效率且充分被運用,最後再利用國際機會讓産品賣得更好的價格。臺灣這幾年的問題之一,就是太重視甚至誇大改善國際機會等需求面因素的重要性,卻又未能真正改善,反而忽視了生産要素的累積及有效運用。

  臺灣土地的總面積雖然幾乎固定不變,但土地利用效率顯然有極大改善空間,有很多土地被閒置或低度利用。地價和租金的高漲更使企業面對太高甚至付不起的土地成本,例如,在某些繁華地段只要店舖賺錢,房東就要提高租金,結果經營得很好的商店也要搬走甚至關門。這當然使企業更難經營,而且使大量資金及企業家人才轉向投入土地投機炒作,而減少在真正生産事業上的努力。高漲的房價也會逼使一些人才和産業外移。因此臺當局不只不該再鼓吹不動産泡沫,更要拿出有效的辦法來降低土地成本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人力方面,多年來的少子化現象雖然降低了人力供給的成長率,但臺灣真正最大的問題卻是在人力品質不足或不符合經濟和産業的需求。這主要是教育出了問題。大學過多之主要對策不該是大量引進境外學生來讓不好的學校茍延殘喘,或用退場機制讓某些辦學失敗的人可以變更地目賺錢,而應是努力引導學校通過改善教學內容及提供終身學習等方式,培養更符合社會需要之人才。12年公共教育的重點應是要因材施教,以使學生有多元的發展,而不可只在明星學校招生問題上弄些更複雜且使教育更僵化的制度。

  資本乃是短期內較能快速累積的生産要素,近年臺當局官員絡繹外出招商,吸引臺商回臺,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和遺贈稅,鼓勵民間投資公共建設,同時又簽了ECFA,每項政策都宣稱會使投資大幅增加。不過整體的結果是這6年每年的實質投資都低於2007年,凈投資甚至只剩2007年的六成,外人投資有時還不到2007年的三分之一。所以促進投資的政策必須檢討。

  至於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臺灣本來就不豐富,背死書教條的僵化填鴨式教育,持續扼殺年輕人的獨立思想和創新能力,投機活動和境外投資機會也引走了很多創新人才和企業家。剩下仍願創新創業的人卻很難得到金融業的支援,證所稅也是對投機成分較高的上市股票買賣課很輕的稅,而對新上市等新創企業卻課重稅。臺當局要領導的新産業則多為外國和地區已發展成功,臺灣很難超越的産業,而非真正創新産業。所以臺灣的創新和新企業家也很難發展。

  文章最後説,以上各項基本生産要素未能快速累積或改善,從供給面或生産能力上來看就必然無法快速成長。請臺灣和全民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只等國際景氣復蘇,只喊要國際合作,而自己的努力不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