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臺灣産業國際競爭力衰退應檢討

2013年12月04日 15: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調今、明兩年臺灣經濟增長率預測,從原先預估的2.31%、3.37%,分別調降至1.74%、2.59%。今年不保2、明年難保3,比最近臺島內外主要預測機構都還悲觀。

  另外,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公佈的1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顯示業者對“未來六個月景氣狀況”的預期,從前月代表樂觀的51,跌到代表悲觀的47.3,創下近11個月來新低。臺灣《工商時報》4日社論指出,這一連串數字,除了提醒島內民眾不能對明年的經濟情勢過度樂觀之外,更警惕臺當局必須確實檢討臺灣産業競爭力問題,進而提出務實的推動策略,才有可能扭轉經濟頹勢。

  很明顯地,臺灣的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年未能保2,的確讓臺灣企業和一般民眾,開始對經濟發展前景失去信心。特別是對照亞洲鄰近競爭國家的GDP成長率表現,臺灣去年經濟增長率還小贏新加坡排名第三,但今年韓國經濟成長率預計可達2.7%、新加坡3.5%、香港3.1%,顯然臺灣的排名已落後為墊底,甚至還輸日本的1.8%。

  依據臺當局主計總處所作分析,面板價格和需求持續不振、島內石化業近月突然宣佈歲修,加上大陸供應鏈在地化和産能過剩問題,兩岸産業競爭愈演愈烈,使得第4季出口較原先預期減少3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98億元),乃是下調今年經濟成長率的主因。這樣的解讀其實告訴民眾,臺灣經濟低迷不能像過去一樣,歸咎於受到國際景氣疲弱與外部需求不振的負面影響,而應回歸到産業競爭力的內省。

  觀察近2年臺灣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及香港,其出口雖然也受到國際景氣衰退的衝擊,但是今年第2季以來,各國和地區出口成長率已有回升跡象,而在第3季出現正成長。例如韓國成長2.8%、新加坡成長4.4%、香港成長7.4%,而中國大陸也成長3.9%。相對而言,臺灣第3季出口再度陷入衰退0.8%的窘境,尤其凸顯臺灣出口的減緩,正是臺灣産業國際競爭力衰退的結果。

  其中臺灣品牌價值第一名的智慧手機廠商HTC,以及經營電腦品牌已近三十年的宏碁,近來相繼遭遇到業績滑落危機,所顯示的不僅是美國《商業週刊》所評論的“臺灣品牌的大問題”,事實上更是“臺灣産業競爭力的大問題”。

  過去臺灣資訊電子業憑著不斷精進的製造管理技術、設計研發與系統整合能力,並結合大陸完備的産業配套與較低的勞動成本優勢,得以在全球IT産業的供應與價值鏈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如今隨著蘋果推出的iPhone、iPad等創新型産品,和逐步打造成型的“硬體+軟體+服務+內容”産業鏈整合發展模式,激發消費者新的使用體驗,形塑了新的市場典範,也形成了“贏者全拿”的産業高度集中現象。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産業不僅缺乏主導性的領先技術,也未對消費者需求與産業典範的轉移做出有效的回應。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産業典範轉移過程中,臺灣並未因此而培養新的優勢。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根據Gartner發佈第三季全球手機市場報告指出,全球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前兩大依然為三星、蘋果,市佔分別為32.1%及12.1%,但原本居於第三的LG遭中國大陸的聯想超越,聯想以5.1%登上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商,而LG與華為分居第四與第五。由此可見中國品牌智慧手機正在崛起,且追趕韓國品牌,也帶動中國本土的零組件供應鏈,從相機模組、喇叭、觸控面板、機殼到電池,全部涵括其內。這些大陸本土供應鏈廠商也開始對臺係業者發生替代效果,恐怕未來將導致更多的臺灣資訊電子廠商,出現業績滑落的困境,這當然是值得相關主管機關密切注意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競爭力危機,社論建議臺當局主管部門應從以下三個層面,確實檢討臺灣産業競爭力問題:

  其一,應厘清在新消費與産業典範轉移趨勢下,臺灣各産業于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地位與未來面對的挑戰。

  其二,雖然近年來推動許多産業發展策略與出口拓銷方案,也投入龐大的資源,惟這些政策對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性與問題,亦應展開切實檢討。

  其三,為了加速産業多元化,臺當局對於“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中堅企業”和“三業四化”等措施,尤其應務實檢討其能否創造足以吸引廠商投資的商業模式,並透過技術擴散和典範學習效果,進而帶動實質投資和産業轉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