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懷念徐生明:“鐵血教頭” 棒球魂!

2013年08月28日 09: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義大犀牛總教練徐生明猝逝的消息,不僅震撼棒壇,也勾起島內民眾對勇奪“三冠王”年代的集體記憶。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這位擁有中職最多勝場數的總教頭的一生堪稱是棒球人典範,倘若説,他因棒球而豐富了自己的生命,相對地,他也將生命完整地貢獻給臺灣棒球。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義大犀牛總教練徐生明猝逝的消息,不僅震撼棒壇,也勾起島內民眾對勇奪“三冠王”年代的集體記憶。徐總輝煌燦爛的棒球生涯,背後有著迭經挫折的坎坷心路,那既是戰後臺灣棒運發展的縮影,也是一種象徵強韌不服輸的“臺灣精神”寫照。

  徐生明出身第一代巨人少棒隊,當年在威廉波特,由綽號“二齒”的許金木領軍,大戰美北隊麥克林登的精彩賽事,迄今仍為老一輩的球迷津津樂道。這支由南部7縣市好手組成的第一代巨人少棒,為島內所熟悉的成員,還有“棒球先生”李居明、鐵捕涂忠男以及迄今仍活躍于棒壇的前“中華”隊總教練葉志仙。

  連同在巨人之前的金龍、七虎等少棒隊員,包括日後揚威東瀛的郭源治,以及如今成為第一位棒球人出身的大學校長林華韋,他們相繼進入屏東美和、臺北華興兩所棒球名門,從而揭開“南美和、北華興”的對抗序幕,並且為臺灣稱霸世界三級棒球奠定基礎。

  從197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迎來“三冠王”的棒球狂熱,透過電視實況轉播,威廉波特、蓋瑞城、羅德岱堡等美國小鎮,幾乎成了耳熟能詳的地名。那時候的臺灣,經濟剛起飛,民生還稱不上富裕,然而,棒球卻為當時的臺灣開啟一扇窗,借著三級棒球隊在比賽中過關斬將的連番征戰,那種飽受壓抑的社會情緒得以解放,並且在那快速翻轉的紅線白球中,重拾久違的民族自信心。

  換言之,棒球拯救了當時的悲情臺灣,一如今年初“中華”隊勇闖世界經典賽八強戰,棒球同樣為苦悶臺灣捎來春天的消息。

  曾在世界青少棒賽投出單場15次三振、平大會紀錄的徐生明,正是1974、1977年臺灣棒球攀登“三冠王”巔峰的主力球員。此後,他打味全成棒隊,與莊勝雄、郭泰源合力在亞錦賽為“中華”隊贏得前進洛杉磯奧運棒球表演賽的資格權,再赴南韓加入業餘成棒,並攻讀碩士學位。

  球員時期的徐生明,可謂完整地歷練了臺灣各級棒球,他的青春也與棒球同步成長。1990年起,他先後投入“中華”職棒、臺灣大聯盟,陸續擔任味全龍、雷公、金剛、興農牛等球團總教練,也在亞錦賽、雅典奧運等賽事執掌島內隊兵符。即使當總教練,徐生明也是不斷寫紀錄,包括史上最年輕、第一位擁有碩士學歷和第一位被趕出場等。

  在這些風光紀錄的底下,卻有著一顆飲水思源的心,因為直到8月24日倒下的那一刻,這位擁有中職最多勝場數的總教頭,仍心繫他的故鄉美濃,在那個孕育棒球生命的源頭,他還有一個“美濃少棒十年計劃”的心願未了。

  徐生明的一生堪稱是棒球人典範,他個性耿介率直、不輕言放棄,1999年曾因拒絕配合黑道打假球,遭襲擊刺傷送醫。如同他堅定地告訴孩子,“出去還是要抬頭挺胸,爸爸沒有打假球。”那不只有一個曾完成三連霸王朝的教頭自信,也有一個父親送給孩子的人生榜樣。

  細數徐生明的棒球路,宛如是在回溯40年來的臺灣棒運發展史。從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到到職棒,徐生明一路走來,不曾缺席過,甚至是和臺灣社會一起經歷棒球的興衰與悲喜。倘若説,他因棒球而豐富了自己的生命,相對地,他也將生命完整地貢獻給臺灣棒球。

  臺灣這塊土地底下早已深埋著許多的棒球種子,而且被像徐生明這樣的勤奮農夫一代又一代地努力耕耘,與惡劣天候、貧瘠土壤搏鬥。儘管島嶼風雨多,又常有地震,但最終還是長成大樹,只盼有一天,不僅能開枝散葉,還可卓然成林。

  那麼當我們在此,懷念一生已為臺灣棒球鞠躬盡瘁的“鐵血教頭”時,是否也能因為這段穿越時空的美好追憶,想起我們之所以喜愛棒球的初衷,並且帶著那樣的熱情與動力繼續鼓舞臺灣棒球往前邁進,以告慰“棒球魔術師”的在天之靈呢!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