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分析:從新數據看島內經濟發展困境

2013年05月28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刊載社論分析臺灣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的主因。社論指出,島內當務之急不在振興經濟、刺激消費,而是徹底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應全力提振服務業的投資。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如今經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投資不足。這裡所謂的投資不是股市、房市的投資,而是實際的固定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從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召開民眾所得評審會後所發佈的GDP統計資料,充份證明島內投資嚴重不足。  

  近來有許多人為臺灣首季經濟不如預期扼腕,從而要求當局採行振興經濟方案,“江內閣”日前順應各方期待,正規劃一些提振消費的措施。然而我們認為,今天臺灣經濟的根本問題並不在這些枝枝節節,而是在民間投資長期的疲弱;民間投資疲弱,全職的就業機會即不可能成長,薪資也不可能提高。如此一來,消費又豈能恢復昔日榮景?經濟又豈會有好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説:“依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的民間投資將達2.8兆元(新台幣,下同)的歷史新高,年增率也有7.2%,這個表現不差吧!”事實上,在正常的情況下,民間投資本來就是一個遞增的數列,每一年都該比前一年來得高。創歷史新高並非新聞,重點在於臺灣民間投資過去五年有四年呈負成長,投資動能之不足,不言可喻。再説,所謂今年會創歷史新高,這只是預測,還未實現;即使實現,這個投資規模也是不足的。  

  以民間投資佔GNP而言,臺灣這項比率在去年降至14.9%,前年15.4%,非但不及金融海嘯前的17%—18%,也遠遠不如韓國24%左右的水準。雖然韓國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比臺灣更差,但從其民間投資率長期處於高水準看來,韓國是有朝氣的,民間是有信心的,短期景氣不振並不足以為憂。而十年來其經濟實力的快速崛起,所得的快速提升也證明了這一點。  

  臺灣的投資動能不足,主管部門可能又會想到如何法規鬆綁、設立單一窗口、吸引外資來臺以創造“大投資”。事實上這些辦法過去十年已全數用過,該開的招商大會沒少開過,該開的法規鬆綁會議年年開,但投資意願依然無法提升。深究其原因,在於當局只尋求投資數據的表像,而不究其內涵。以這種思維來施政,所謂提振民間投資,當然就是希望民間多蓋些晶圓廠、面板廠,因為晶圓、面板的投資金額極為可觀,只要一投入就會讓當年的民間投資大幅成長。決策當局如果只看民間投資這單一數據,就會以為投資動能回升,事實上其餘産業的投資仍然乏力。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