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經濟求“解悶”良方

2013年05月14日 08: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經濟低迷,高失業率引發民怨。(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臺灣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腰斬”,4月進出口也不理想,用“悶”來形容島內經濟停滯不前,難以突破眼前困境很恰切。近日,馬英九表示,為臺灣經濟“解悶”,臺當局要盡可能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接下來就是分散出口市場、增加出口。

  如何拼出口、求解“悶經濟”?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指出,一定是“借由大陸走向世界”。

  經濟增長“腰斬”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臺灣經濟同比增速僅為1.54%,不到預測值3.26%的一半。經濟增長和出口增長下滑導致島內生産和消費意願不振。今年第一季度,臺灣工業生産指數年增長率僅0.78%,遠低於原預測年增3%的目標;商業營業額同比微增0.4%,增速連續兩個月下滑。

  統計數字的背後是活生生的現實。臺灣屬於淺碟經濟,島內市場有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國際景氣連年不振,臺灣經濟也停滯不前:經濟增長率不如競爭對手,去年甚至在亞洲排名墊底;實際工資水準甚至低於2000年。

  人才外流不止,更是民眾對島內發展前景缺乏信心的重要表現。有媒體統計顯示,近年來,島內人才紛紛選擇落腳大陸、香港或是美國;去年年中以來,“臺灣如何留住人才”再度成為島內媒體熱門話題。臺當局急在心頭,突破、求解努力多時,到了民眾身上還是“無感”。最近,臺“行政院長”江宜樺也公開用“悶”來形容臺灣混沌的經濟景氣,媒體趁勢跟進,將“悶經濟”一時炒成島內熱詞。

  “解悶”繞不開大陸

  如何“解悶”,走出困境?朱磊指出:“臺灣70%對外投資在大陸,大約40%貿易出口以大陸為市場。大陸和臺灣經濟聯繫密切,這註定臺灣要擺脫‘悶經濟’,勢必要走‘通過大陸走向世界’這條路。”

  利用或者開發大陸市場,是臺灣“悶經濟”求解繞不開的路徑。可以説,這樣的觀點在島內産、官、學界成為主流認知。江宜樺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和企業轉型升級兩項“解悶”主張雖未明説,但都繞不開大陸。

  “自由經濟示範區”號稱從全球招商引資,創造就業機會,如果不是看重臺灣對大陸的“跳板”地位,哪些外商肯再顧念臺灣?在島內舉行的一場高端經濟論壇上,歐盟、美國和日本駐臺灣商會的代表都説得十分明白,他們願意和臺灣企業合作,因為兩岸簽署了ECFA,通過臺灣進軍大陸市場是跨國企業的興趣所在。此外,大部分臺企都在大陸發展,因此“鼓勵企業轉型創新”一説,實質上就是鼓勵臺商在大陸轉型升級。

  臺灣“經濟部長”張家祝近日也直白指出,目前臺灣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美和大陸,但是出口到大陸的産品大約一半是中間産品,在大陸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這表明臺灣並未充分利用大陸市場,未來要積極拓銷大陸市場。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