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規避內耗 臺灣需要正向思考與信任

2012年08月03日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馬英九昨日表示臺灣不能再內耗下去,否則會很悲哀。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載社評指出,臺灣所缺乏的正是正向思考與對人信任的心理取向。由此可見,臺灣內耗難以避免。要減少內耗,要減少弊案,要減少悲劇,還是先改變我們社會集體的心理取向吧!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幾個新聞事件,值得我們深思其中背後的意義。日前一場車禍,死者躺在事故地點3個多小時,雖然家屬不斷詢問能不能移走,但警方不敢決定,就因為檢察官還沒決定是否到場相驗,以致遺體移走時已黏在高溫的柏油路上。另一則新聞則是臺東一名病患因需轉院,卻因為該由那個單位的救護車載送折騰五小時,結果等到救護車來到,仍因為延誤而不治,家屬怒批“制度殺人”、“人命竟然比不上規定重要。”還有一則新聞,馬英九昨日也表示臺灣不能再內耗下去,否則會很悲哀。 

  馬英九説得好,但內耗不只是指朝野之間的鬥爭而已,它也包括制度本身的內耗。一個人活力十足、充滿希望、不斷進步,必然源自於他正向思考的心態,一個社會或國家地區又何嘗不是如此!事實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規章,背後都有它的心理取向,正向或負向,對人信任與否,則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而臺灣所缺乏的正是正向思考與對人信任的心理取向。由此可見,臺灣內耗難以避免。 

  例如談到延攬外來人才,社會首先想到的是會影響到臺灣的就業市場,而不是競爭力的提升;談到開放市場,社會首先想到的是會影響到弱勢産業,而不是産業升級。這是負向思考的心理取向。 

  又例如前一段時間,有關教授研究經費核銷的問題,也吵得沸沸颺颺。教授未依規定核銷,固然不對,但我們的核銷規定,可以説是以防弊為重,或者説,基本上都把教授當成小偷,然後再設一些繁瑣的規定。這種做法,不僅耗費了許多時間與人力在核銷上,也不能達到防弊的效果。這是對人不信任的心理取向。 

  如果我們能從正向與信任的角度來思考,把重點放在教授研究報告的品質上,而非核銷上,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易言之,我們的制度應該信任教授,依其提出的經費預算,經審核後即撥給,不需逐項核銷,並把重點放在研究的品質上,如此一來,效益豈不更大。 

  我們的社會和媒體,猶如抓弊大隊,在這種思想氛圍下,所有公務人員都只想按規章辦事。因為依規章辦事,有問題是規章有問題,至少個人不會受到質疑。這些質疑包括圖利他人或收受賄賂等,都是公務人員難以承受之重。前述新聞中,不管是救護車,或者是檢察官驗屍,都是因為這種只依規章辦事的心態所産生的悲劇。家屬怒批“制度殺人”,深沈而準確,但制度的背後是心理取向。我們如果不反省並改變這種負向思考與不信任的心理取向,這些規章制度依然會不動如山。 

  沒有一個社會或國家地區會沒有弊案,而臺灣的社會是害怕弊案,寧可採取負向思考與對人不信任,但弊案並沒有更少,可是社會卻缺少了樂觀、進取、向上的活力。 

  要減少內耗,要減少弊案,要減少悲劇,還是先改變我們社會集體的心理取向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