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內耗

2011年09月20日 16: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公佈“十年政綱”兩岸篇時強調,兩岸並不存在“九二共識”,所以沒有所謂接不接受、承不承認的問題。為了不中斷兩岸對話與協商,蔡英文宣示當選後,會通過公開與透明的民主程式,匯集島內包括各政黨的共識,與中國大陸進行互動、協商與對話,來面對中國大陸崛起與臺灣的挑戰。並將之稱為“臺灣共識”。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20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既然稱之為“共識”,意味著其有實質內容,且已經得到各關係人的認可,若是內容完全不確定,又如何能稱之為“共識”?既然蔡英文認為臺灣現在內部最大的共識是“維持臺灣現狀”?為何又需要同過公開透明的民主程式,來匯集島內各政黨的共識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民進黨對於“維持臺灣現狀”的共識不滿意,所以想要建立“改變現狀”的共識,否則可需多此一舉。 

  因為改變現狀並非臺灣內部最大的共識,可是民進黨又希望改變現狀的要求能成為共識,所以就出現了愈説愈不清楚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什麼蔡英文在訪美,面對什麼是“臺灣共識”的提問時會表示:“如果我能告訴你‘臺灣共識’是這個或那個,我就不會説它是一個需要經民主過程産生的東西。”

  臺灣不是沒有經過匯集島內各政黨或各界意見的經驗,猶記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陳水扁就委託時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籌組跨黨派小組,該小組第一個建議,就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進兩岸關係,處理兩岸爭議及回應對岸‘一個中國’的主張。”可是陳水扁卻説“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有把跨黨派小組的共識當回事嗎? 

  如今蔡英文又表示當選後要匯集島內各政黨或各界意見,産生新的“臺灣共識”,怎麼不令人擔心其過程與結果,不但不能建立共識,反而又是虛度時光。若是“臺灣立法”程式遲遲無法完成,是否就不再與大陸協商了呢?臺灣真有本錢再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內耗嗎? 

  為了表示要匯集各界意見的彈性,蔡英文日前在舊金山表示,凝聚共識的過程,要打開心胸,“選項是開放的”,最後決定權在臺灣人民手上,這就是“臺灣共識”的精髓。但是這樣的發言隨即被民進黨發言人梁文傑否定,他表示,對民進黨而言,民主的價值高於一切,但這絕對不表示統一是民進黨的選項或主張。民進黨內都擺不平,如何談全臺灣呢? 

  從蔡英文提出“臺灣共識”開始,她表示需要匯集島內各黨派意見來建立。只是她寧願與美國人談兩岸政策,也不願與國民黨就此交換意見,要建立共識談何容易,最後的結果勢必又是內耗。只是臺灣真的要讓同一顆石頭砸到好幾次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