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又見“立院全武行” 臺灣人民何辜?

2010年01月20日 10:14:00  來源:
字號:    

  18日,一直以“熱鬧”著稱的臺灣“立法院”裏,又一場“全武行”高調上演。為阻止曾永權上臺宣讀條文,綠營“立委”們強行關門、抓人、爬上主席臺、丟條文……曾永權事後説,自己眼鏡掉地、衣服被扯、領帶被拉3次、西裝被脫了一半,“很不好意思!”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畢竟“立法院”整體的效率、品質及“國會”形象得靠大家維持。

  説到“國會形象”,不得不提提1月12日結束的那個“史上最牛會期”,4個月的時間近一半在空轉、32項優先法案只通過5個,一向好脾氣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忍不住批評:不能民進黨要怎樣就怎樣,人民也不能接受這種情況。

  臺灣“立法院”打群架早就司空見慣、聞名全球,比如2007年那只來自民進黨“立委”王淑慧的“飛天鞋”,就因為成功擊中王金平而登上了國際新聞的版面,CNN在報道時沒忘加上一句警句:“這已經不是臺灣‘立法院’第一次發生暴力衝突,恐怕也不是最後一次。”

  CNN的話不幸言中。有臺媒指出,“立院”空轉阻撓了臺灣的建設與進步,對人民絕對是難以彌補的損失。還有媒體説,“綠委”霸佔主席臺只是“立院”空轉的表面原因,目前“立法院”內的議事制度必須調整,否則無法改變空轉現象。儘管島內輿論各有分析,但有一點是共同的:“立院亂象”已令臺灣人民忍耐很久,若再不改革,絕非臺灣之福。
 
  究本溯源,臺灣的“立法院亂象”與部分“立委”不惜代價博取曝光率有直接關係,民進黨前“立委”段宜康就曾公開聲稱,“‘立委’只要能讓選民看到自己在‘立法院’威風十足,就能贏得選票”。而這一現象背後隱藏的,就是臺灣所謂的民主選舉制度。所謂民主,《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從字面上看,民進黨的確是用自己的方式行使了發表意見的權利,可另外那些在“臺灣人民”數量中佔絕大多數的人又該怎樣呢?

  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曾感嘆“政治好難”,但其實,人民更難。古人曾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什麼時候臺灣的政治人物全部明白了“人民至上”的道理、記起了服務人民才是參政問政的初衷,“立院亂象”才能正式謝幕。(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