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成大頭鬼:無定位 無決策

2012年05月14日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選舉三場政見會落幕,5月27日將經由16萬名黨員投票選出新黨魁。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社評指出,選舉期間看不到政見,只有“救扁”與“打蘇”的荒腔走板戲碼終究是要落幕,誠如候選人蘇煥智所説,民進黨要重返執政得靠兩岸政策,以取得多數選民信任的兩岸關係來突破現狀。但民進黨有這樣的勇氣面對嗎?

  摘要如下:  

  民進黨從蔡英文選舉吞敗,請辭黨主席,一連呈現幾個月的真空狀態,三場黨魁候選人政見會只有口水,沒有牛肉,反映出這場選舉的嚴重脫離現實。第一,合格黨員的結構和選民差距甚大。民進黨在臺灣穩定擁有4成多基本盤,蔡英文2012大選拿到609萬票,得票率45.63%,但擁有黨主席選舉投票權的黨員只有16萬,不到蔡英文得票數的3%。派系養人頭操控選舉的現象始終嚴重,這些黨員聽命派系龍頭投票,無法反應一般民意。激進深綠黨員也佔相當比例,候選人縱使不刻意討好“獨派”,也不敢得罪,最後變成是在比誰“救扁”比較用力。  

  第二、在民進黨談兩岸政策吃力不討好。綠營內部還是以“臺獨”主張、“兩國論”為主流,以蘇貞昌為例,他有可能成為2016候選人,對“救扁”、臺獨主張,就會顧忌到表態的後遺症。過度迎合深綠主張,可能會影響未來的選舉,提出太開放的兩岸政策,又怕連黨魁這關都闖不過,瞻前顧後的結果就是乾脆不碰。由於這是所有民進黨菁英共同的難題,大家處境都一樣,也就沒有誰比誰強的地方。不止蘇貞昌,連昔日主張“大膽西進”的許信良談兩岸政策時都相當收斂。 

  民進黨在陳菊擔任代理主席的看守期間,許多作為都相當保守,以沸沸颺颺的“救扁”為例,黨中央只下令“黨進黨出”,要求黨員勿個別行動,並無更明確裁示。對大陸的政策亦復如此,黨中央日前決議,禁止黨公職赴大陸參與6月在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完全是蕭規曹隨。民進黨在兩岸政策要呈現新局,須待新主席産生後才有可能。 

  不過,以民進黨目前的情勢,如果蘇貞昌當選主席,他依舊是“挺蔡陣營”的頭號打擊對象,“圍蘇”、“打蘇”只是從臺面轉到臺下,目標還是挺蔡再戰2016,會有不少人處心積慮想在2014的地方“七合一”選舉就把蘇終結掉,訂個高目標,在選後要求他下臺。這屆主席上任後,馬上就要開始為2014選舉操兵,民進黨通常不會在地方選舉以兩岸政策做主軸,蘇更有閃避兩岸議題的理由。 

  從歷次民進黨的選舉都可以發現,跳進局內或是有勝算的人,對兩岸議題都是東閃西躲,“總統”選舉、黨主席選舉都一樣。許信良最近把“蔡英文路線”捧上天,黨內各有各的看法,但局外人來看,“蔡英文路線”毫無特別之處,不過是“臺灣前途決議文”加“兩國論”的綜合版。如果否認“九二共識”加上“‘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就行得通,民進黨的兩岸問題早就解決了。要比較兩岸政策,蘇貞昌和蔡英文不止共同“臺灣共識”,其他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這次民進黨主席選舉,唯一有認真提出政策的是蘇煥智,他呼籲民進黨要面對兩岸議題,才可能重返執政,惟勝算不大。謝長廷最近重提“憲法共識”熱心想為蔡英文的2016鋪路。但謝的“憲法共識”是承認“憲法一中”,既然是承認“一中”,就貼近國民黨的“一國兩區”,過去提出時被深綠罵到臭頭。謝不選黨主席,選2016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他最近動作頻頻,蔡不見得埋單,就像許信良扛著“挺小英再戰2016”最後淪為一廂情願。 

  從蘇貞昌到蔡英文,從謝長廷到蘇煥智,民進黨內部問題太複雜,讓上面的人無法果斷處理兩岸政策,提出能迎合多數選民的方案。民進黨現在其實不缺什麼,只缺一個有足夠勇氣做正確決定的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