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穩定物價之際綠不該一味責難當局

2012年04月20日 08: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20日發表社論,針對近期席捲臺灣的物價上漲潮指出,隨著油電雙漲,物價蠢蠢欲動,當局雖啟動穩定物價機制,但在野黨不斷抨擊執政黨,“地方政府”與“中央”步調也不盡一致,能否控制民生物價上漲,避免出現通貨膨脹?還有待觀察。除非地方政府共體時艱,落實抑制物價上漲的決策,否則並不樂觀。 

  社論摘錄如下:

  根據臺“主計處”估計,今年4月油價調漲後,將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0.24%;5月15日電價調漲後,CPI影響0.46%。“經濟部長”施顏祥雖宣示,今年CPI若超過2%,將下臺負責,但內部評估,油電雙漲將使今年CPI增加0.83個百分點,達到2.29%。 

  另據估計,油價調漲後,全臺500萬輛家用小客車,一年總計約增180億元支出;2千余萬輛摩托車,年約增120億元支出。電價調漲後,全臺780多萬用戶,家庭支出總計約增180億元。平均分攤下來,每個家庭一年就要增加上萬元的支出,這對中低收入家庭當然是不算小的負擔。 

  更值得憂心的是,油電雙漲導致各産業成本增加,許多民生物價不是已經上揚就是醞釀漲價,對民眾自然影響更大。根據2008年7月油電雙漲的經驗,當月物價指數立刻飆高,食衣住行、醫藥保健、教養娛樂與雜項等七大類指數全面上揚,直到當年底物價才趨穩。換言之,民眾從下月起可能會陸續面臨高物價夢魘,加上健保新制又可能于明年元旦實施,無異雪上加霜。 

  為了抑制物價波動,臺當局“行政院”物價穩定小組要求家樂福、大潤發等7大賣場設立抗漲專區,增加餅乾、飲料、蛋、冷凍食品等供應,並要求“供應商不漲,賣場也不漲”。同時對復康巴士、農機及漁船用油、大眾運輸及計程車用油增加補助;對貨運業與遊覽車客運業實施汽燃費減半徵收。“經濟部”查價小組每月查價2次改為1周1次;“公平會”、“內政部”及“法務部”加強查緝聯合壟斷、不法囤積或哄抬價格等行為,持續監控奶粉等23項民生物資,調查有無聯合壟斷行為。 

  這一連串的政策作為對於抑制物價波動,應可發揮相當作用。問題是要想有效維持物價穩定,除了廠商配合之外,地方政府也要在權責範圍內,同步落實當局的政策。但從各地方政府執行狀況看來,顯然藍綠有別,藍營執政的地方多半配合,而綠營執政的地方則批評責難多於支援。 

  舉例來説,臺北市長郝龍斌決定,臺北市公共運輸系統的公車、捷運和計程車不會漲價;學童營養午餐、市政府提供場地的攤商租金等,也不會調漲價錢,希望以實際行動平抑物價。綠色執政的縣市,雖有縣市長也決定學童午餐、復康巴士、計程車、公車不漲價,卻要求當局補助油電漲價所增加的支出,甚至以“馬政府不該放任核心物資漲價,導致民眾叫苦連天”之詞痛批馬政府。 

  朝野政黨對於控制物價波動的態度,顯然大不相同。結合同黨攻擊異己,是政黨政治的必然,原不足為奇。不過,物價波動衝擊民生與臺灣整體利益,“中央”與“地方”都責無旁貸,必須通力合作;否則,在物價不穩定之際,一味責難馬當局,那就無異落井下石。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