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經貿大步走 互補互強

2012年03月12日 11: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度過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萬事暫休的農曆年假後,一度低調的放緩腳步、甚至接近暫停的兩岸經貿交流與開放步伐,在三月終於重新啟動。臺灣《中國時報》12日發表社論説,這次,我們期望兩岸本于善意與兩岸經濟的繁榮,能有更大的開放與交流,發揮更多的兩岸經濟互補互強的利基。  

  社論説,兩會召開期間,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今年要擴大ECFA的早期收穫降稅範圍,讓更多的臺灣産品——特別是農産品,銷售到大陸;他期望在ECFA後續服務貿易、貨品貿易談判,能取得實質進展;同時,他也強調在兩岸簽署投保協議後,“我們非常樂意看到更多的大陸企業到臺灣投資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相信還會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我們非常希望看到的事”。  

  臺灣方面,除了臺當局“金管會”加速核準臺灣銀行登陸,同時也確定放寬大陸銀行投資島內金融機構的比例外,臺當局“經濟部”也正進行第三波陸資開放的規劃,包括面板、半導體等被認為具“關鍵性産業”,將放寬陸資投資比例的限制。預計在完成評估後,本月即可望定案對外公佈。  

  面對今年多變的全球經濟情勢,特別是歐洲經濟已進入衰退,美國經濟復蘇火苗仍微弱不定的情況,兩岸經濟也各自有本身的挑戰與問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仍在起步階段,資産泡沫問題在處理中。而以科技産品為出口大宗的臺灣,則除了面臨歐美經濟走弱、市場下滑的壓力外,更有韓國企業由DRAM、LCD到LED、智慧型手機等各項科技産品上的強力競爭;島內金融業也因長期困于“小又窄”的島內紅海市場,有迫切又強大“不得不走出去”的壓力。兩岸如果能開誠佈公、不要彼此“防這防那”,讓兩岸的經濟與産業做更密切的合作、分工、互補,則對兩岸經濟與産業體質的提升,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LCD産業就是個明顯例子。臺灣的LCD産業主要競爭對手就是韓國;坦白説,對於技術領先臺廠、本身又有強大品牌做出海口的韓國三星、樂金等廠商,臺灣現階段是明顯居下風。但臺廠在大陸市場卻有與韓國廠商一拚的架勢,主要就是兩岸合作,大陸家電業者赴臺採購面板。目前雖然大陸本土的面板廠亦逐漸開出産能,但臺灣在技術與規模上仍居領先地位。如果兩岸此時能對産業合作、參股、投資新建廠等採更開放態度,兩岸就能在“合則兩利”下一起受惠,攜手“對抗韓流”。事實上,在日本面板廠在三一一震災減産後,韓國媒體就稱未來LCD産業將是“華語圈與韓國的對抗”。  

  社論還指出,從2008馬當局執政後,雖然對兩岸經濟採取遠較民進黨執政時期更開放的態度,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時候仍是“不幹不脆”——包括一般産業及金融業方面,都對陸資來臺投資的限制、臺商赴大陸投資的項目,做過份保守的限制,結果是廠商的商機一再錯失。例如當大陸把面板廠執照“虛位以待”給臺廠時,臺當局“經濟部”卻瞻前顧後,結果是讓韓國三星與樂金先拿到建廠批文。坦白説,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的觀點完全錯誤,既未考慮到廠商的全球競爭與佈局,更未考慮到其他國家亦會把技術帶到大陸。臺當局不當的限制扼殺島內企業的競爭力、坐視失去市場的例子太多了,從早年的石化、汽車到半導體、LCD、金融業…,反而是臺當局不重視的食品、傢具、通路…,幸運的逃過臺當局限制,紛紛在大陸開花結果,由臺灣的小型企業,壯大為大陸的大型企業。  

  展望今年,兩岸除了影響總體面的投保協議、ECFA後續清單等談判,希望能儘速完成,讓兩岸經濟、投資、産業的合作交流更深化、更有制度性外,更希望兩岸不論是對科技産業、傳統産業(如石化的輕油裂解等)、金融業等,都能以更寬闊的心胸、加大也加快開放的幅度與腳步,讓兩岸一起度過這波全球經濟低潮,共同提升兩岸的經濟與産業體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