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進口美牛風波延燒 讓消費者檢驗

2012年03月07日 15: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進口美國牛肉風波延燒數周後,臺當局“行政院”終於拍板定調,在“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等四大原則下,有條件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同時,臺當局“行政院”也將儘速提出修法案,送“立法院”審議。臺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社論説,這個決定,可以想見不會立即讓美牛風暴熄火,但是,不論如何,相關決定依舊需要民意的認可,朝野民意代表應該用最負責任的態度審查法案。  

  社論説,無可諱言,臺灣的美牛開放一直是在美國強大壓力下,步步解禁;陳水扁當局時代如此,馬當局第一任也是如此。不過,美國雖能以政治力強制臺灣開放,美牛卻還是要在市場上接受消費者最嚴格檢驗,就此而言,臺灣“行政院”版本的“強制標示”就格外重要。  

  隨著社會進步,臺灣對各項産品的安全要求愈來愈高,尤其是食品安全。這幾年臺灣各種食品都被嚴格要求標示産地、成分,如有標示不實者,抓到就是重罰甚至下架,消費者在選用産品的時候,自然心中有一把尺。在島內民眾對自己的産品愈來愈有信心的情況下,“臺灣制”某種程度成為一種品質保證,若干消費者甚至直接排除若干他們不信任的國家的進口産品,市場機制決定了這些進口産品的熱銷程度,當然連帶影響進口商的進口意願。  

  舉例而言,火雞肉當年也是在臺美貿易順逆差的巨幅落差下,被迫開放;但是,與島內民眾飲食習慣終究相去太遠,食用者有限,火雞肉就從來沒對島內家禽産業造成任何影響或損失。同樣的,美牛在開放進口以來,即使不少民眾認為美牛口感確實不錯,但是,澳洲牛肉卻仍是市場上相對於美牛更被選用的食材。理由很簡單,口感可以用烹調方式得到解決,安全顧慮卻無可替代。  

  社論認為,持平而論,現有各種研究並沒有科學數據證實瘦肉精對人體有害;科學研究只證實食用相當大的量才可能對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造成若干影響。以目前島內民眾講究蔬食、輕食,還有更多人落實執行“週一無肉日”的少食,幾乎沒有人的食用量可能會多到對身體有任何傷害。但只要民眾有疑慮,就很難要求民眾完全接受含瘦肉精美牛的進口。對消費者而言,最大的力量就是不去選用,讓市場機制淘汰心目中不夠安全的産品。  

  依現行臺灣對美牛開放的方式,儘管法令上禁止含瘦肉精,但現實是臺當局檢驗關卡顯然卡不了所有含瘦肉精的進口美牛,島內知名選用美牛的餐廳幾乎全面中標,都被查出含有瘦肉精。影響所及,大賣場原有的美牛幾乎全面下架,暫待臺當局政策更明確的決定,避免賣出的牛肉遭檢測出含有瘦肉精,對賣家和餐廳商譽影響更大。  

  既然防堵不了,不如嚴格規定“強制標示”産地,美牛、澳洲牛和臺灣牛一起在市場上競爭。同樣的,如果含有瘦肉精也得在産品明確標明,讓消費者自己考慮要不要採買這款肉品。  

  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臺灣並未因此禁止煙品進口。採取了比國際社會更嚴格的標示,不但每一款煙品必須註明進口國、焦油含量、尼古丁含量,甚至還有警示標語和圖案,讓吸煙人口自己衡酌到底要不要承擔吸煙致癌的風險。只要不在公眾場合吸煙,危害他人,法令上同樣不能禁止抽煙的個人自由。  

  臺灣對待幾乎可以確定會致癌的香煙如此,對於尚無明確科學根據或風險猶可管控的美國牛肉,其實不必視之為蛇蝎。當強制標示落實執行後,商家自己會衡量消費者選用的意願;就像第一波美牛進口時,還是有無數餐廳明確宣示只使用澳洲牛肉。當選用美國牛肉的商家必須標示該肉品是否含有瘦肉精時,可以想見,必然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依舊拒絕食用,進口商勢必要考慮進口數量或轉向採買其他肉品。  

  社論指出,在臺當局“行政院”決定有條件開放後,美牛議題才正式開始而已。對外,要持續協商確保對臺灣民眾最有利的進口條件或其他優惠;對內,建議島內黨政部門更要持續與“立法院”和民眾溝通,畢竟修法案還是要經過“立法院”三讀才能落實執行,過程中非得經過一番折衝不可。至於牛豬分離原則既經確定,臺當局部門就不能退讓,以免失信於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