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翌鵬:民進黨反省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2012-02-10 10: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9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翌鵬的評論文章分析民進黨敗選後的反省工作。文章指出,這次黨內要求反省的聲浪看似很大,但最終恐怕也難免“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難以在觀念、現實、時機上實現突破。

  全文摘編如下:

  1月14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落敗之後,民進黨內希望反省兩岸政策的聲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據此認為民進黨此次兩岸政策調整已經箭在弦上、勢在必行。其實,民進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選舉敗選後黨內要求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但絕大多數都是“光打雷不下雨”。這次黨內要求反省的聲浪看似很大,但最終恐怕也難免“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難以在觀念、現實、時機上實現突破。

  第一是觀念。民進黨要想從根本上調整兩岸政策,就必須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針對“臺獨黨綱”、“九二共識”等核心問題進行務實處理,突破“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制約。謝長廷提出“即使是‘臺獨黨綱’,沒什麼不能修”,“民進黨兩岸政策應該往中間靠攏”,是一種積極的思考方向。但從目前來看,這種聲音在民進黨內還並非主流,主要是因為很多民進黨人觀念上還是認為,“臺獨黨綱”是不能撼動的“神主牌”,民進黨不能放棄“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將“臺獨基本教義派”及其支援者拱手讓給“臺聯黨”。他們擔心一旦民進黨改變“臺獨”立場,不僅得不到深綠民眾的支援,無法鞏固基本盤,也難以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變成“兩面不討好、裏外不是人”,“臺聯黨”就會趁虛而入,取而代之,民進黨甚至可能面臨分裂或解體的危機。這種觀念不改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調整。

  第二是現實。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要承受和突破臺灣政黨政治和政治鬥爭的現實壓力。臺灣是實行政黨政治的地區,民進黨雖然敗選,但依然聲稱要扮演“堅定的反對黨”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時候甚至不惜要“為反對而反對”,以凸顯民進黨作為“反對黨”存在的價值。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主張上必須與國民黨有所區隔。一些民進黨人士擔心,民進黨如果真的在兩岸政策上與國民黨趨同,會讓選民認為民進黨喪失“民主精神”,喪失了自己的政黨特性,從而失去他們的支援。而且,兩岸議題往往是國、民兩黨政策分歧最嚴重、衝突最激烈的領域,也最能夠為民進黨政治人物贏得“鎂光燈”和新聞版面。因此,從政治現實的角度考慮,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國民黨靠攏。

  第三是時機。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在時機上必須拋棄過去那種“只為選舉而調整”的考量。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要求民進黨兩岸政策檢討的聲音,往往出現在敗選之後;而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行動則大大滯後,往往出現在選舉之前,體現在候選人的選舉政見之中。這就使得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檢討淪為一種為選舉考量而進行的策略性調整,不僅無法取信于大陸,也讓臺灣人民不放心。這次民進黨敗選後,雖然黨內立即出現了反省兩岸政策的聲浪,但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兩岸政策檢討並非迫在眉睫。其中有兩個主要理由,一是民進黨內的權力結構面臨重組,這是首要任務,還顧不上檢討兩岸政策;二是臺灣今後兩年沒有選舉,2014年的選舉也是地方選舉。第一個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個理由就充滿選舉考量,説到底還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選人出現後,才要提出兩岸政策調整的方向和內容。

  由此可見,如果民進黨依然不改變“臺獨”理念,依然從選舉需要和政治鬥爭的角度看待兩岸政策,就難以將此番黨內要求反省兩岸政策的聲浪轉化為調整兩岸政策的行動。但“形勢比人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不可擋,民進黨如果還是“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雷聲大雨點小”,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李翌鵬”係“李鵬”的筆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