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與臺灣民眾對話 深化兩岸交流

2012年01月31日 15: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馬英九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連任之後,現正緊鑼密鼓進行行政團隊改組。面對選民再次付托的四年新任期,馬英九的挑戰與考驗相當艱巨,臺灣《中國時報》31日發表社論説,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內展現的領導能力與執政方向,更將對臺灣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社論指出,超過半數民意的背書,意味著馬英九的施政大方向獲得肯定,尤其推動兩岸和解交流更是得到大部分民眾的支援,而這也意味著,臺灣民眾對兩岸交流帶來更多利益有所期待;在這方面,馬英九帶領的執政團隊一方面應該讓更多民眾感受到實質的獲益,一方面也應該以前瞻的眼光,深化兩岸交流層次,促進年輕世代的往來,在經貿、投資、採購之外,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也讓臺灣可以在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産生良性的影響力。  

  社論還指出,兩岸之爭若能逐漸在理念接近中化解,將不僅是臺灣全民之福,更是兩岸人民之福。  

  不過,馬英九雖然以六百八十九萬票的過半票數獲勝,但投給蔡英文的六百零九萬票,加上投給宋楚瑜的卅七萬票,意味著總共有六百四十六萬選民是很明確不要馬英九當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而且其中有不少選民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速度及方向,是感到不安的。這些人,一樣是馬英九的頭家。  

  社論説,馬英九固然得到了超過百分之五十一的選民支援,但在勝選之後,必須努力與其餘百分之四十八的選民對話,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並且對自己的施政理念做更積極的溝通,尤其對於兩岸政策,必須努力化解這些沒有投票給他的民眾心裏的疑慮,並力圖緩和明顯藍綠各半的社會分裂態勢。畢竟,如果內部意見激烈對立,勢將牽絆兩岸政策的推進空間。  

  社論説,也許投票給馬英九的選民有特定的政黨屬性,但一旦成為領導人,就不能有黨派之偏。過去馬英九曾被批評決策圈太狹窄,親近幕僚與基層有距離,又同質性太高,既然成為領導,在決策時就須兼顧各方主張,包容不同理念,尊重反對意見,以全民的未來為最大依歸,也以下一代長遠福祉及臺灣的繁榮成長為自我期許。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已無連任壓力,但民眾的評價之眼,卻依舊時時緊盯毫不放鬆,馬英九當然也不能鬆懈。  

  社論分析,第二任期的最大困難,是接班角力戰已經蠢蠢欲動,西瓜派準備另覓明主,以致政策容易被視為難以持續,政治承諾也欠缺説服力。但此時馬英九更應該著重于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因為,如果能為好的政策打好基礎,日後施政便能更為順遂推展。  

  例如“公平正義”訴求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就是因為貧富差距激起了不少民怨,雖然貧富差距不可能消除,但扶持弱勢者、提供急難援助的社福體系,長期以來始終處於缺錢缺人的困境,需要當局更積極地提供資源與支援。  

  此外,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陰影,籠罩著臺灣的未來,這是一個無法逃避、也難以扭轉的課題,人的問題,就是臺灣最大的問題。臺當局必須對人口問題做制度性的長遠規畫,包括如何協助學校轉型及教師轉業、如何加強幼兒托育服務、如何建立長照制度、如何放寬移民規定以引進人口等等。  

  其實獲得選民再度授權的第二任期,應該可以更有魄力、更決斷地大開大闔,挑戰一些比較困難的決定,為社會留下更多良好制度。全新的四年,將是馬英九為自己留下歷史軌跡的全新機會,全民正拭目以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