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仇長根:“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大局的定海神針

2012年01月31日 10: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顧問仇長根在《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發表專文《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大局的“定海神針”》。作者指出:“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運用中國人的大智慧、大戰略的結晶,順應歷史潮流,得到廣大臺灣民眾的肯定與支援。”“九二共識是穩定臺海大局的‘定海神針’,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分裂,兩岸關係才能全面正常發展。”“九二共識給兩岸帶來和平發展的曙光,尤其給臺灣人民帶來實際紅利,甚至是直接的受惠者。”“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石,深化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員心靈溝通,相信未來九二共識定會産生新飛躍。”

  文章內容如下: 

  2012年是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20週年。1992年10月,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九二共識”。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有何重大影響?“九二共識”更深層次的內涵是什麼?“九二共識”與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何關聯?筆者試作解析。 

  “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大智慧、大戰略的結晶 

  1949年國民黨遷臺後,兩岸關係有30多年處於相互隔絕、互不往來的狀況,當時也沒有可開啟接觸交往的時空與條件。30年後的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日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其對臺灣的影響巨大。儘管當時臺灣仍處於“戒嚴”期,但臺灣民眾還是透過各種管道,了解到大陸正釋放出富有善意、誠意的希望緩和兩岸關係的資訊。1987年蔣經國在臺灣民意的強烈推動下,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緊接著臺商開始赴大陸投資尋求發展,之後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逐漸展開,一發而不可收。此時,兩岸民間涌動的巨大推力,人民的力量已無法阻擋,臺灣民眾從心底裏急需要改變長期緊張、扭曲、不正常的兩岸關係。 

  從1987年至1992年的五年裏,兩岸民間經貿、人員交往已有一定的基礎,隨之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也浮上臺面,兩岸當局為此摸索如何創造條件,更加方便兩岸民間的交往正常開展,併為此作出不少努力,出臺了相關政策。但由於兩岸嚴重的政治對立,雙方缺乏互信,官方沒有任何實質性接觸,更談不上協商如何解決民間交往中的實際問題,使得交流停留在剛起步階段,規模不大,障礙不少。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此時國共兩黨都“以人為本”,希望啟動兩岸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故1991年3月臺灣方面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10月大陸方面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作為兩岸官方無法直接協商談判的白手套,目的以兩會為平臺,打開僵局,展開協商,推動交流,解決兩岸民間交往交流中遇到的困難。這段時間裏,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立場,顯示出國民黨理智的原則性、愛國的民族性。同樣,這段時間裏中國共産黨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發展經濟,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因此,國共兩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由於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上長期存在的嚴重分歧,根深蒂固,錯綜複雜,難以解決,雙方對代表中國主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中華民國”,各自定位,沒有交集,尖銳爭鋒。這樣的分歧,使得兩岸關係不可能走得順暢,兩岸經貿、文化等各種交流常受到這一政治因素的嚴重制約。即便有兩會接觸,也僅限於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範圍,只要一碰觸政治問題就會“擱淺”。在這種情形之下,兩會于1992年赴香港進行協商,雙方最終達成了“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的“九二共識”,這個共識的最關鍵點,是把“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內涵”分開處理,先就“原則”取得共識,暫時擱置“內涵”分歧。雙方的本意是,從兩岸現實和大局出發,立足當前“抓機會”,求同存異“向前看”,可謂創造性模糊。這段歷史充分説明:1992年10月在香港舉行會談達致的“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運用中國人的大智慧、大戰略的結晶,它順應了歷史向前發展的滾滾潮流,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得到廣大臺灣民眾的肯定與支援,這就是九二共識産生的歷史背景與現實。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