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聚焦“金銀會” 期待兩岸銀行有感開放

2011年11月23日 09: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第二次高峰會(以下簡稱“金銀會”)今日將在北京召開。臺灣《旺報》刊載社評指出,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是兩岸直接對話平臺,不僅具有重要政治象徵意義,其決策功能也受到很高期待。希望第二次金銀高峰會發揮決策的功能,讓眾多業者及大陸臺商能夠真正有感。

  全文摘編如下: 

  臺當局金管部門負責人陳裕璋今天在北京和大陸新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進行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第二次高峰會,討論雙方互設營業據點案件審核情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承諾執行問題等。鋻於今年4月底陳裕璋和前銀監會負責人劉明康舉行首次高峰會,雙方僅就監理平臺的具體內容及運作機制達成共識,這次高峰會是否不重蹈覆轍,讓業者有感,無疑考驗此一監理平臺的功能。 

  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是兩岸直接對話平臺,不僅具有重要政治象徵意義,其決策功能也受到很高期待。 

  但是,兩岸業者關心的銀行開放問題,因為兩岸金融環境及條件的巨大差異,加上雙方政策考量重點不同,以致于進展速度極為緩慢。 

  島內銀行業對拓展大陸市場有強烈企圖心,在兩岸簽署銀行監理備忘錄後,迄今已有6家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 

  雖然臺當局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為島內銀行爭取到較香港銀行更優惠的待遇,如設立滿1年後可以承做臺商人民幣業務、開放綠色通道優惠等,但和業者的期待包括:縮短或取消承做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提高參股陸銀比例至40至50%等,仍有很大的落差。 

  更讓島內業者困擾的是,臺灣金融市場對海外銀行高度開放,但迄今未給予大陸銀行同等待遇。在ECFA早收清單談判及後續金銀兩會的互動,雙方建立相對開放的默契,迄今臺灣也已核準4家大陸銀行在臺灣設立辦事處,並已受理其中2家申設分行,但因臺灣迄未相對開放陸銀參股及同意陸銀分行設立後可承做新台幣業務,導致銀監會放慢島內銀行申設分行及參股陸銀等審核程式,從而也大幅限縮島內銀行在大陸拓展業務。 

  金管部門對開放陸銀赴臺設置據點及參股“臺銀”瞻前顧後,主要考量因素是兩岸銀行規模差距懸殊,大陸銀行平均規模約為臺灣銀行10倍,相對上,大陸對銀行開業條件及業務限制遠較臺灣嚴苛,若對等開放,勢必讓金融命脈逐漸被陸銀掌握。行政主管部門副負責人陳衝任金管部門負責人時,曾提出雙方銀行相對開放應採“加權對等”觀念,陸銀參股“臺銀”亦被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其目的就在確保實質平等。但知易行難,面對銀監會給予“臺銀”在大陸發展優惠待遇的相對條件,以及銀行業者的強大遊説力量,金管部門的立場已明顯鬆動。 

  另外,“臺銀”爭取承做境外人民幣業務及發展人民幣結算中心的訴求日益高漲,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急迫性日增。 

  馬當局當務之急,須就兩岸銀行相互開放的機會和風險作完整評估及衡平判斷,進而訂出整體開放原則及基本規劃,並透過金銀會和大陸方面進行充分溝通,讓銀行的相對開放能夠依循實質對等的精神,有序開展。 

  另一個重要課題,是對大陸臺商的金融支援。開放“臺銀”赴大陸設置據點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可以就近服務台商,強化大陸臺商融資體系。臺灣金管部門有責任和大陸銀監會進行協調,透過“臺銀”和大陸銀行的合作,提供大陸臺商緊急、必要的金融支援。 

  我們希望第二次金銀高峰會發揮決策的功能,讓眾多業者及大陸臺商能夠真正有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