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觀察

2011-11-15 09: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9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石正方副教授的文章,觀察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發展情況。

  文章摘編如下:

  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自去年6月獲國務院正式批准迄今一年多時間裏,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其一,硬體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廈門兩岸金融中心規劃區域,包括思明和湖裏兩大片區,總用地17.35平方公里,目前金融園區、金融街、金融大廈、總部大廈、商務營運中心、居住配套設施等各項開發建設項目的實質性運作業已啟動。其中地標性建築之一,集商業、辦公、休閒一體的“廈門金融中心大廈”已完成主體結構工程施工,標誌著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硬體建設的飛速發展。

  其二,軟體配套建設有所起色。于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而言,要整合兩岸金融産業資源、發揮服務兩岸經貿合作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配套法規政策等軟環境以及各類仲介服務平臺的打造。目前來看,從兩岸金融中心建設主體、凈資産高達百億的“金圓集團”的掛牌,到全省首家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廈門市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成立;從“海峽金融資産交易所”成立案獲批到“廈門(火炬)海西股權投資中心”揭牌,等等,都凸顯廈門在構建金融要素市場、強健金融體質方面不斷邁進,從而為兩岸金融産業的對接合作創造了搭建了必備平臺。而隨著這些軟體平臺建設的推進,配套政策環境也得以提升和優化,同時也為特區其他社會經濟領域的機制、體制創新積累了經驗,如整合國有金融資産而成立的金圓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示範。

  其三,産業集聚勢頭初露端倪。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對臺優勢,加大兩岸金融産業對接是關鍵。其路徑之一則是加強與臺資金融機構的聯繫和溝通,做好金融業招商引資工作,爭取更多臺灣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來廈落戶、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推進金融産業集聚發展。實際上,廈門在兩岸金融合作方面一直處於先行地位。如早在2002年7月,工行廈門市分行就與臺灣彰化銀行率先完成兩岸50餘年來第一次直接通匯業務;2008年12月,臺灣富邦金控通過其海外子公司香港富邦入股廈門市商業銀行,成為首家間接參股大陸銀行的臺灣金融機構;2008年、2009年相繼有兩岸合資設立的君龍人壽、臺商獨資的富邦財險等保險機構投資個案。而ECFA簽署生效及廈門市啟動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實質運作以來,不僅吸引了眾多臺資金融機構簽約落戶,而且德國、新加坡等地的著名外資金融機構也爭相入駐。據統計,目前已有君龍人壽、元大基金、美國德通環球資本、德意志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等40多戶臺、外資金融機構簽約落戶,其中不乏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另有統一基金等10多家金融企業躍躍欲試。此外,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也日益引起內地金融機構的關注,如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在廈門兩岸金融中心設立海峽金融資産交易所案。凡此種種,表明一個以兩岸金融産業合作為主體、吸引國內國際多元投資的金融産業集群已初露端倪。

  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著力兩岸金融合作機制、模式創新,是對兩岸經貿制度性一體化的積極探索,有利於推進兩岸經貿深化合作,有利於推進海西建設,有利於廈門特區經濟跨越發展。可以預期,依託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廈門的融資環境將大為改善和提升,有助於營造優質産業經濟發展環境,從而為其他産業的發展提供支撐。無論是目前已呈規模效應的電子資訊、機械、精細化工等産業的發展,還是低碳綠能等新興産業的發展,以及與金融保險緊密聯繫的醫療健保産業、銀發産業等産業發展,乃至文化創意、旅遊産業的發展,都將獲得高效率的金融服務支撐。而針對企業、社會創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特別是針對臺灣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效率的提升,有助於改善廈門經濟體質,為特區經濟的轉型發展奠定微觀基礎。

  在海西建設大背景下,在ECFA提供的制度框架下,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可謂機遇空前,大有可為。但也應看到,廈門的基礎金融生態環境及區域經濟發展水準比較滯後,還存在金融業總體規模偏小、業務輻射能力有限等基礎金融環境方面的不足,加之特區經濟及所在海西區域經濟規模、腹地縱深受限,臺資産業集群較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存在落差等,對廈門建設“兩岸金融服務中心”形成制約。要突破困境,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先行先試是關鍵,需要在對臺金融合作方面大力創新。除大力吸引臺資、外資及內地金融機構入駐外,應著力對臺金融合作的機制、體制創新,探索對臺離岸金融、對臺金融服務外包、兩岸貨幣清算、引進臺灣興櫃交易機制等先行先試,以及加強兩岸保險領域的合作。只有在對臺金融政策創新方面保持先行,才可以對臺灣乃至內地、國際金融資本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而目前來看,廈門的“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臺金融合作創新的案例不多,目前的産業集聚還主要靠政策預期效應的吸引,而不是實質政策創新的驅動,存在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因此,廈門對臺金融合作“先行先試”的力度應再大一些,政策創新的步子應更大一些,才可以保障其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支撐,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石正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博士,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