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潘錫堂:核安協議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

2011年10月24日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七次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日前在天津落下帷幕。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21日在《海峽導報》刊文指出,3年多來,由兩岸兩會陸續簽署包括ECFA在內的16項協議,其輻射效益已創造兩岸雙贏與全球多贏的局面。尤其此次兩岸簽署核安協議,亦深具如此的延伸性效益。“陳江七會”對兩岸秉持“互惠雙贏”原則,深化雙方“和平發展與共榮”基礎,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 

  全文摘編如下:

  第七次 “陳江會”于20日在天津簽署 《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此次備受各界關注的兩岸投保協議雖未能完成最後的簽署,但經由兩岸雙方多次有關磋商,也已獲得階段性的進展。因此,“陳江七會”對兩岸秉持“互惠雙贏”原則,深化雙方“和平發展與共榮”基礎,仍具一定的指標性意義。 

  事實上,從確保土地家園與人民安全的角度觀察,簽署 《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的急迫性,顯然大大超過兩岸投保協議,其理由在於這兩項協議的內容與屬性有所不同,不宜因兩岸投保協議的緩簽,而輕忽“陳江七會”的功能與作用。因為只要回溯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的福島核危機,兩岸雙方不約而同齊心關切核安議題,吾人即可對前述論點感同身受。 

  基於核電應用安全的優先性,兩岸兩會此次簽署核安協議乃趨向單純化,內容主要包括建立“核安資訊交流”以及“核電廠事故緊急通報”兩項機制。藉由 “核安資訊交流”,兩岸主管機關平時可分享核電廠安全監督資訊及經驗,提升核電廠運轉安全與透明度,降低核安事故發生的幾率。緊急通報方面,兩岸設有核電廠事故緊急通報熱線,以及時採取因應防範作為,避免事故擴大;同時要求發生事故的一方,積極協助確認對方民眾的安全情況,並提供必要的協助。相信透過此項協議的簽署,必有助於提升兩岸核電廠運轉安全、降低核電廠事故發生幾率,進而達到共同維護雙方人民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目的。 

  眾所週知,核電事故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日本觸目驚心的“前車之鑒”,印證了即使是看似簡易的資訊掌握,對核電安全工作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愈早獲得有關數據,就可以愈早因應準備,採取必要的對應措施降低災損。 

  兩岸當局在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之後,相關部門立刻啟動應變機制,有效掌握日本輻射類型、數量與範圍,並公佈最新的風向、洋流等天候資料,大幅降低民眾不必要的恐慌,整體上因應得宜。究其原因,首應歸功於資訊的有效掌握與公開透明。更何況,以臺灣與大陸地理之鄰近、人民往來之密切,兩岸核安協議之急迫性與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毋庸諱言,由於兩岸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外界對於“陳江七會”無法如早先預期的簽署兩岸投保協議,不免會感到失望或有所遺憾。只是兩岸人民也須體認,隨著兩岸會談層面的深化,一些牽涉廣泛的議題,勢必要花費很多事務性協商的時間。如大眾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兩岸關係進展的重點不在於求快,在於求好”。兩岸關係已經到了“不是為陳江會談而陳江會談”的階段,雙方簽署協議的數量、進度快慢應不是重點,“協議內容好壞才是關鍵”。這也是馬英九日前會見多位大陸臺商協會會長時所強調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一定要簽得好,不一定要簽得早,否則若臺商權益無法得到確保,甚至若不能促進陸資順利赴臺,則其意義勢必會受到局限。 

  總之,3年多來,由兩岸兩會陸續簽署包括ECFA在內的16項協議,其輻射效益已創造兩岸雙贏與全球多贏的局面。尤其此次兩岸簽署核安協議,亦深具如此的延伸性效益。(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