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核安協議:保障人民福祉 有利兩岸關係

2011年10月21日 08: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天津召開的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七次會談,20日簽署了《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並分別就關於《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協商及加強兩岸産業合作發表了共同意見。澳門《新華澳報》今日刊載署名富權的評論文章表示,此次兩會所簽署的《兩岸核安協議》,不但是直接回應了兩岸民眾的共同關切,將為保障兩岸人民福祉,並在提升兩岸核電運轉安全,加強核電安全資訊透明化,促進兩岸核電安全經驗交流等方面,以至是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眾所週知,“臺獨”、“反核”是民進黨的主要“神主牌”。當年陳水扁在剛上臺時,為了維護“反核神主牌”,不惜自毀誠信,在剛與連戰會面並承諾不會停建“核四”之後,當即由當時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張俊雄宣佈停建“核四”。由於其兩面三刀的手法出格,更由於興建“核四”的財政預算是經臺灣民意機構審議通過的,民進黨當局此舉等於是藐視最高民意機關,並因停止執行購買“核四”設備合約而損害臺灣的國際信譽,因而爆發了首次的“反扁”怒潮,陳水扁的聲望即由上臺後的最高點急速下跌,而且更促使臺灣地區“藍綠分立”政治態勢激化為“藍綠惡鬥”。由此可見,“核電”問題,在臺灣地區是一個高度敏感的問題。

  文章指出,今年3月日本東北地區大地震及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核泄漏事故後,善於見縫插針的民進黨趁火打劫,抓住馬當局的核電政策大作文章,迫使馬當局下令停止“核四”的商轉計劃,並關閉目前正在運作的的三座核電廠。而蔡英文也打出“無核家園”的旗號,作為其參選主軸之一。更惡劣的是,民進黨借著大陸沿海已落成投産,或在建、籌建的幾座核電廠,距離臺灣較近,而無中生有地攻擊這些核電廠的設備落後,將會危害臺灣2300萬人的安全。其企圖很明顯,就是要借此破壞因兩岸實現全面“三通”,及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促使臺灣經濟迅速恢復,而呈現的良好兩岸關係。

  在此情況下,海峽兩會洽簽《兩岸核電安全協議》,就成了當務之急。為此,該議題成為馬當局對兩岸會談的重要項目,也引起大陸高層的關注,並作出儘快洽簽協議的承諾。在海峽兩會的積極工作下,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使這個承諾得到兌現,並於20日順利簽署,成為取消“半年一會”進度計劃後,首次兩會商談的重大成果,也創下了立題和協商時間最短的紀錄。

  尤為重要的是,目前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選舉,即將進入“中選會”接受候選人登記作業的程式,亦即很快就要進入“埋牙戰”的階段。除了選戰技巧的運用之外,各候選人也必然會大造競選政綱主軸的宣傳造勢。以“反核”為“神主牌”之一的民進黨,必然會再次拋出“核安全”的議題,來作為轟擊馬英九的“炮彈”。而在兩岸簽署了《兩岸核電安全協議》之後,就將起碼是“繳”掉蔡英文“大陸核電站威脅論”的“武器”。而且,由於《兩岸核電安全協議》中的相關內容,包括核電安全法規與標準、核電安全分析與審查評估經驗、核電安全監督方法與經驗、核安事件安全評估與運轉經驗回饋、核電廠老化管理、核電安全研究經驗,及核電廠環境輻射監測資訊、核電廠事故緊急應變及準備之經驗等,使得臺灣的核電設被置於“受到兩岸共同監督”之下,客觀上強化了馬當局對臺灣幾座核電設施的監督,也有利於馬英九破解蔡英文的“反核”壓力。

  文章表示,由於兩岸合作處置核廢料的議題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和軍事等問題,也可借此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兩會商談從經貿、文化議題推促向政治、軍事領域發展,引導臺灣方面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為進入政治商談邁出關鍵的一步,最終促成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另外,新華社記者還以專訪兩岸幾位著名的專家學者的方式,分析強調”兩岸投保協議“協商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雖趕不及在本次會談簽署,但雙方都有意願繼續並加快最後階段的商談,在下一次會談時簽署協議,是兩會制度化協商日益成熟和務實的表現,將能在很大程度上,進行兩岸談判並達成協定的論述,破解民進黨的冷嘲熱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