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政客有必要去美國報告拼選舉嗎?

2011年09月20日 13: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時報週刊》第1752期報道,前一週,整個臺灣政壇都籠罩在維基解密的暴風圈中,有趣的是,風暴還未完全遠離,藍綠兩大政黨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或是親信,卻又爭相到美國,展開“朝聖”之旅;顯然,美國在臺協會雖然無意間害臺灣政客在民眾面前大大的出糗,還是嚇不退這些“勇猛”的臺灣政客。 

  文章摘編如下:

  事實上,島內朝野主要政黨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在選舉年訪美,已經成為不成文的慣例,始作俑者是民進黨及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2000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過程中,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當時從未執政過的民進黨,要化解上臺的阻力,不但絕口不宣揚“臺獨”黨綱,更和“兩國論”保持距離;同時,為了讓美國安心,從陳水扁、民進黨黨主席林義雄都曾赴美、在美國提出保證。 

  同樣的,2008年前,馬英九及核心幕僚也都有美國之行,有了陳水扁任內8年動蕩的痛苦經驗,馬英九、蔡英文照例也要去一趟美國行。 

  其實,從這波維基解密曝光的資料就可看出,美國在臺協會對臺灣政情的蒐集,可説是巨細靡遺,再加上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每年都至少有兩次臺灣行,他和島內各黨政治人物都算熟悉,絕對足以完成溝通任務,實在不必勞動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百忙中還要千里迢迢跑一趟美國。 

  可以説,臺灣朝野政客選舉年紛紛跑到美國,拚選舉的目的大於對話功能,看看雙方訪美的重頭戲:蔡英文要在哈佛大學發表“未來十年政策挑戰、抉擇與領導”;馬當局派出的金溥聰則是捷足先登,搶在當天上午也要在哈佛演説“站在十字路口:臺灣的未來以及兩岸關係”,這些都是重要議題,但有必要爭相向老美報告嗎? 

  島內兩黨候選人都有出口轉內銷的期待,表面上是對美溝通, 但是,項莊舞劍、意在言外的還是臺灣選戰。典型的選舉語言,難道在臺灣説得不夠,一定要跑到美國覆述一遍嗎? 

  在臺灣司空見慣的朝野互批,沾了一點美國泥土,簡直就像鍍了一層金,形同得到美國背書;政客會擔心被批“告洋狀”或是“丟臉丟到美國去”嗎?其實,美國人可能樂得被當成朝野爭鋒的背景道具,不如此,能凸顯美國地位有多重要嗎? 

  美國政府既然樂得當神父,臺灣政客也只能前仆後繼了;相較于討美國歡心,維基解密風暴造成一點尷尬,又算什麼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