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嚴志蘭:“投洽會”對臺特色日益凸顯

2011年09月15日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1年9月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在廈門召開。福建省委黨校閩臺關係研究中心講師,社會學博士嚴志蘭14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投洽會”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區域合作特別是兩岸合作更加深入,對臺特色鮮明,平臺作用凸顯。

  全文內容如下: 

  2011年9月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召開。

  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最早發端于1987年在廈門開幕的“閩南三角區外商投資貿易會”。1997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後,其國際和地區影響力逐年增強,第一屆有52個國家和地區,6200位境外客商與會,合同利用外資62.19億美元,到今年已經有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的15118名境外人士參會, 5天裏共簽約214.5億美元,利用外資173.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千億元)。“投洽會”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區域合作特別是兩岸合作更加深入,對臺特色鮮明,平臺作用凸顯。

  據相關部門介紹,在歷屆的“投洽會”當中,臺商佔全部客商的1/4乃至1/3,而本屆的“投洽會”臺灣地區參會客商數達4016人,居境外客商數首位。在展覽展示方面,舉辦了“第七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和“閩臺特色鄉鎮交流展示”,此外,第三屆中國國際地産投資交易會也將專設臺灣展區,並舉辦臺灣館開館儀式;在論壇研討方面,舉辦第六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和海峽金融投資論壇;在項目對接方面,舉辦海峽兩岸(泉州)農産品採購訂貨會、臺資企業投資項目對接會和臺企農業投資項目對接會等活動;在文化交流方面,繼續舉辦海峽兩岸(廈門思明)親情聯誼會等活動,架起兩岸經貿文化合作的橋梁。“投洽會”開幕的第二天,廣東省分團(不含深圳)就和臺灣簽訂貿易項目,出口臺灣其他小五金195萬美元,整合電路86萬美元,合計281萬美元。

  近年來“投洽會”對臺特色日益彰顯的原因何在?

  由於“投洽會”舉辦方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閩臺特殊的“五緣關係”,“投洽會”事實上已經成為交流合作,互利雙贏的兩岸關係得以實現的優質平臺和載體。兩岸持續穩定的和平發展關係,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設更是為兩岸交流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特別是今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標誌著海西發展戰略從一個區域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投洽會”交流合作平臺層次的提升,功能的健全及影響力的擴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國家政策後盾,也為“投洽會”上兩岸合作拓展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以第七屆海峽旅遊博覽會為例,作為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旅遊盛會,該博覽會不僅創出了“海峽旅遊”的品牌,在海內外,特別是臺港澳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今年更是借助海西建設和陸客赴臺自由行開通的東風,實現加盟“9?8”,與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整體聯辦、同期同館舉行、獨立招商招展,臺灣參展商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吸引了來自臺北、臺中、臺南等等地區的旅遊界和臺灣航空界、新聞界、旅遊教育界、農業休閒協會、溫泉協會、美食交流協會的各界嘉賓。

  展望“投洽會”未來發展,其發展前景相當可期。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是“投洽會”能夠廣泛吸引海內外客商,充分展現中國經濟活力和國際形象的重要基礎。由於“投洽會”的地域特色,“投洽會”如果能夠順應兩岸關係發展的節奏,更加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兩岸交流平臺、載體的角色,比如,如何在後ECFA時代,借助“投洽會”的作用提升兩岸經貿交流層次和水準,這對於“投洽會”的發展前景及功能拓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