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共同面對金融強權板塊位移大挑戰

2011年08月15日 09: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二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成功閉幕,兩岸與會人士除強化了兩岸和平創富的共識外,更凝聚出“大中華金融強權崛起”的新思維。臺灣《旺報》15日刊載社評表示,論壇中以大競合、大挑戰、大資本為主題的兩岸金融合作討論,給兩岸如何加快合作腳步,抓住全球經濟金融強權板塊位移大好時機,提供了策略思考的機會,相信這場論壇的後續效應可以更為深化。

  全文摘編如下:

  第二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成功閉幕,會議正值歐美金融災難引發全球投資市場恐慌之際,幾乎各領域的討論都觸及此一重要議題。面對危機,兩岸與會人士知識與腦力激蕩下,除強化了兩岸和平創富的共識外,更凝聚出“大中華金融強權崛起”令人興奮的新思維。 

  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到最近歐債與美債信評危機,顯現已宰制全球市場逾百年的大西洋金融強權體系逐步瓦解,給了中國“替代”強權地位的契機。論壇中以大競合、大挑戰、大資本為主題的兩岸金融合作討論,給兩岸如何加快合作腳步,抓住全球經濟金融強權板塊位移大好時機,提供了策略思考的機會,相信這場論壇的後續效應可以更為深化。 

  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供應者及最主要投資市場,美國長期位處全球金融體系核心,美國債信評等遭到調降,固有爭論,但其歷史性的指標意義卻無法逆轉,這項改變將帶來多大的系統性衝擊殊難預料,不過,美國作為全球支柱的影響力將逐漸減弱,已是不爭事實。全球經濟體系可能往多元體系方向發展,經濟分裂的風險亦將提高。 

  中國已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躋身全球各大經濟組織要角,儼然與美國分庭抗禮,更強化其世界經濟重要戰略地位。最近歐美國家不斷請求大陸協助解決國債危機,在在顯示大陸金融在國際舞臺的實力。 

  美債後危機時代,全球金融、經濟失衡格局短期難以改變,兩岸金融加緊合作,才能抓緊金融版圖重新洗牌的機遇,向歐美宰制的不合理金融市場現象説“NO”,進一步獲取更大利益。歐美強權犯了大錯,其主導的百年遊戲規則飽受質疑,提供新興市場國家自定遊戲規則更大的空間。由此前瞻,兩岸如何攜手創造空間,刻不容緩。 

  機會中存在挑戰,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要發揮應有的影響力,首要是人民幣必須國際化。創富論壇中,多位兩岸出席人士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大陸因應全球金融環境劇烈變化必須優先推動的政策,但目前人民幣的匯率機制與交易自由化進程緩慢,大陸當局應該加快腳步。 

  人民幣披著神秘面紗,市場很難判斷其真正價值,因而存有疑慮。前“行政院副院長”、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在專題演講中就點出:2000年國際清算銀行曾請各地央行提供人民幣交易數量,當時市場預測,人民幣每日交易量頂多3億美元,普查結果竟高達270億,“人對不知道的事特別害怕”,見微知著,可知市場對人民幣的疑慮。貨幣國際化當然不是一蹴可及,人民幣由亞洲區域化起步邁向國際化,需要有序引導。不過,推動過程中,審慎周延的政策規劃固然重要,開放的思維與政治決斷力卻是首要。 

  這些年香港作為人民幣自由化灘頭堡,發揮的助力已然顯現,受惠于唯一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香港目前約有5000多億人民幣存款,各種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産項目不斷推陳出新。邱正雄、“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等與會者一致認為,臺灣是大陸逆差主要來源,若能加入人民幣離岸中心行列,將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另一引擎。事實上,臺灣具有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獨特優勢,臺灣對大陸貿易大量出超,年逾800億美元,也是大陸排名第2、3的境外投資者,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人民幣不但可以流出大陸,也可以回流大陸,形成良性迴圈,兩岸廠商可以避免美元幣值變動風險,對兩岸經濟互利雙贏。 

  人民幣國際化,更需要境外結算機制完成,兩岸協商貨幣清算協議年余,迄未達成共識。邱正雄認為,隨兩岸貿易增加,只要大陸進口商都願意用人民幣,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一定會加速成型;龔天行甚至建議,“臺灣已放寬OBU承做人民幣業務,透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累積人民幣存款如果達到2000億人民幣,我們就可以跟大陸爭取,將來臺商的人民幣結算不必在香港進行,在臺灣結算就行。”民間對人民幣需求快速提高,清算協議的簽署已不容延宕。 

  大陸“十二五”規劃訂有金融改革專章,將積極進行金融改革、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及推動匯率、利率自由化。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對臺專章中,也提出推動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政策。而馬當局已定位臺灣要成為“亞太資産管理與投資中心”,國際大環境更為兩岸金融合作發展提供強烈誘因,兩岸金融確實存有非常大的合作與共同發展空間,希望兩岸政府加緊腳步,早日實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