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人才流失源於臺灣缺乏科技領導力

2011年08月23日 14: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23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多日來臺媒討論臺灣人才“凈輸出”的前因後果,包括政策、法令制度、臺當局的經費編列及績效、高教品質及教授研發經費的影響等議題。雖無明確定義“人才”的範疇,但根據臺灣“中研院院長”《人才宣言》的內容,“人才”應泛指科技研發人才。但事實上,臺灣科技産業所缺豈僅止于科技人才,具國際觀的管理菁英、科技及研發管理、國際級大師等,也都是臺灣所缺少的。

  評論指出,在《人才宣言》中,狹義地將人才定義為科技研發人才,恐有武斷之嫌,而臺灣真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俗語説: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就是臺灣人才赤字的癥結。

  科技産業競爭是全方面的,而科技創新僅為其中一環,但臺灣科技界是自由市場派美式右派菁英所主導,完全以科技研發的角度來管理科技研發項目。舉凡研發項目、評審稽核、學門分類,乃至於績效評估,均倣造美式作法,也就是將科技研發與創新畫上了等號。此種“獨尊科技”的美式作法,在評審缺乏非科技經營及實務操作經驗的條件下,故其研發成果商業化的績效不彰,但卻被科技菁英説成是人才不足所造成的後果,實為不當。

  舉例來説,在再生能源及智慧型電網先進技術的開發案中,臺當局相關部門從純科技的角度來審核大型研發計劃。殊不知就算當局傾盡科技資源,也難以造就如GE、西門子等跨國企業的技術實力。更何況臺灣市場縱深不足,也無訂定全球産品標準的實力,以少數科技菁英壟斷有限科技資源,更彰顯了研發資源的錯置及領導力的不足。

  文章認為,臺灣科技領導力應符合在地化的需求,也就是臺當局“經建會”所提:“發展在地産業、提升在地經濟、創造在地就業、促進區域平衡”。但顯然科技菁英沒有放在心上,執意以美式思維主導臺灣科技發展及人才培育,“忘了我是誰”是今日臺灣領導力不足的關鍵。

  美式科技管理重視精密分工,而其産業界的科技實力強大,往往能將極其尖端的技術整合入産品中,而其管理領導者也並非全具科技背景;由於美式多元化創新文化,企業往往能有效將跨領域的技術整合進入産品中,故間接培養了眾多的跨領域專業人才。反觀臺灣,企業界奢于投資研發,科技界以美式管理馬首是瞻,研發體系産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當務之急在於提升在地化領導力,尤其是具系統思維全方位的領導力,以特定産品(非産業)技術及市場應用為標的,積極培養領導人才。放棄“獨尊科技”的思維,從市場行銷及競爭、科技創新、産業競合、政策扶持等角度,以靈活、務實的角度,發展出臺灣獨特的優勢,如此方能跳脫出“美國科技代工及買辦”的困境,造就在地産業發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