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蔡英文教育政綱邏輯何在?

2011年08月23日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蔡英文公佈教育政綱,除主張加速推動“12年教育”,8年內高中職要全面社區化。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她採取的卻是“平均主義”策略,要走“在地化”、“公立化”路線。當局要鼓勵的是大學創造自己的長處和特色,而不是設定各種限制,讓它們更難自由行動,如此,臺灣地區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恐將矮人一截。這樣的政綱,已不止是空心不空心,而是邏輯怪誕,思維畸形。

  社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公佈教育政綱,除主張加速推動“12年教育”,8年內高中職要全面社區化;她也主張增加公立大學學生比率到半數以上,並要求公立大學提供一定名額及優惠給在地學生。在蔡英文眼中,大學教育似乎也必須朝“社區化”發展。  

  不久前,蔡英文才“走訪英國”,提醒臺灣民眾她是名校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畢業的博士,無非在強調自己具有出眾的國際觀。孰料,回頭面對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問題,她採取的卻是“平均主義”策略,要走“在地化”、“公立化”路線,談的是保障名額及優惠待遇,而不是競爭力。她的雙重標準,委實令人訝異,也令人擔心。  

  令人訝異的是,她在島內外菁英大學受益良多,應知人才的打造是一件複雜萬端的“百年樹人”工程;為何自己談論起臺灣的高教,竟用如此簡單的眼光來衡量,以為增加公立院校招生就是改革。令人擔心的則是,臺灣近年高教因大量供過於求,品質正逐漸降低;若再用莫名所以的理念迫使其走向“社區化”、“排外化”,臺灣地區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恐將更矮人一截。  

  其所以端出這樣的教育政綱,或許是受到民進黨“本土化”眼光的局限,一切都要朝末端拉扯,而走向以“平均主義”牽制或取代“菁英主義”的極端思維。事實上,把臺灣的高等教育視為“菁英主義”,根本是莫須有的罪名;要用“平均主義”來強行改造教育體系的結構,更可能導致其本質精神的瓦解。試想,高中職要“社區化”或無妨,但要把明星學校既有的光榮都一起推平,那就顯然是幼稚的平均主義。大學更是如此,當局要鼓勵的是大學創造自己的長處和特色,而不是設定各種限制,讓它們更難自由行動。  

  過去半世紀,農家子弟有的登上政治頂峰,多少企業家白手起家打出天下,表示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一個有效的“社會流動”管道,讓努力的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出身。不僅如此,到異鄉上大學,也是臺灣年輕人體驗獨立生活的重要起步。不同鄉鎮、不同出身、不同科別的人在宿舍裏彼此交流、適應、學習及分享,是人生重要且美好的經驗。依照蔡英文的政綱,若大學都要保留名額給在地生,年輕人可以繼續在家鄉窩4年,那麼,異地生活、同儕交流等人生際遇要從何而來?臺大的名額,需要保留給大安區的子弟嗎?那還談什麼平衡城鄉差距?  

  以蔡英文為例,她的父親早年離開故鄉屏東潮州到臺北打天下,所以在臺北生長的蔡英文得以一路順利讀進臺大、康奈爾、倫敦大學,以至於今要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這就是社會流動的功能。蔡英文還記得自己是潮州人,但她會希望父親當年不要離開老家,或自己也只能在屏東上大學嗎?從這個角度看,她在中山女中向她的高中學妹聲稱自己“從沒上過明星學校”,不僅太過矯情,也分明是言不由衷。她自己享受了向上流動的美好機遇,但她構想的教育政綱卻是要減緩及消除這樣的流動機會,也太矛盾了。  

  民進黨“執政”時推出“5年500億(新台幣)”計劃,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雖嚴重扭曲了資源的利用,卻至少還知道地區競爭力的重要。但在蔡英文的教育政綱裏,看到的卻只有社區化、平均化、免試化的簡單思維,包括要在8年內速成的“12年教育”都無法陳述具體步驟和財源,只怕是把教育大計當成社會福利來辦了。  

  這樣的政綱,已不止是空心不空心,而是邏輯怪誕,思維畸形。不禁要問:奇怪,蔡英文為何會這樣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