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周天瑞:衡量臺灣政客的“寬”與“深”

2011年07月14日 09: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知名政論家周天瑞日前在臺灣《新新聞》週刊刊文指出,用“寬”與“深”來觀察政治人物,就可以發現他們的言行實在相去甚遠。某些政治人物為了勝選,常做不該做的事,常不做該做的事,而恰好“寬”與“深”正是他們不做該做的事的主流。因此,能模糊的,絕不説清楚;能偽裝的,絕不現原形。把票騙到了手再説。

  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的作文題目是“寬與深”,出得很好。不管它的定義是“寬度”與“深度”還是“寬闊”與“深刻”,都標示了一個值得追求的態度,也是思想與行為應有的標準。 

  用“寬”與“深”來觀察政治人物,就可以發現他們的言行實在相去甚遠。就拿“自我感覺良好”來説,用於蔡英文身上,會發現愈來愈適用。若是他們對任何作為都想得夠寬,看得夠深,其實,以他人的感覺為重,並忙著自我反省都來不及,怎麼可以那麼容易就“自我感覺良好”? 

  制式性的反應,是政治人物既不寬也不深的另一例證。甲黨做的説的,乙黨一定批駁,反之亦然。朝野兩個政黨都曾經上過臺、下過臺,至今誰也不將心比心,照樣只會上臺説上臺的話,下臺説下臺的話,哪把“寬”與“深”放在心上? 

  在臺上的如果辦了自己的人,那不在臺上的人保證無限上綱,説在臺上的人蛇鼠一窩,沒一個好東西。在臺上的如果辦了已經下臺的人,那更是政治到頂,什麼“政治迫害”、“政治追殺”統統出籠,硬要把有沒有犯罪這件事蒙蔽、遮掩到底。一旦哪天情況顛倒,則所有的態度與説法即刻翻轉。就這樣不給“寬”與“深”一點存在的空間。 

  “勝選”,更成了某些政治人物不寬不深的催化劑。某些政治人物為了勝選,常做不該做的事,常不做該做的事,而恰好“寬”與“深”正是他們不做該做的事的主流。因此,能模糊的,絕不説清楚;能偽裝的,絕不現原形。把票騙到了手再説。 

  一旦票騙到了手,請相信,他們還是不寬不深,照樣依慣性行事,因為他們不是別的,就是政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