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探尋巷陌中的臺北背影

2011年07月14日 10:3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大陸游客可以在臺灣個人遊了,於是想要到臺灣旅遊的不少大陸朋友時常會問:除了101大樓、臺北故宮博物院、士林夜市等這些旅行團一定會推介的地方,臺北還有哪些地方值得去?如果你想要感受臺北的氣息和溫度,那麼,不妨到高樓大廈背後的尋常巷陌裏走一走,因為,那裏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背影。

  街巷中探尋民俗民趣

  在一座現代化的都市裏,也許轉過一個街角,就能走進一條窄窄的巷弄。於是,立刻沒有了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人群,有的只是古老街道的寧靜、安詳和濃濃的生活氣息。這,或許也是個人遊臺北的妙處。

  臺北有不同的巷弄風情,大稻埕區、萬華區(原艋舺區)是有上百年曆史的老城區,這些街區的巷弄裏,如青草巷、打鐵巷、香料巷、花布巷……至今仍然看得到幾乎一成不變的民俗和民趣。

  青草巷,位於萬華區。巷如其名,來到這裡就可以聞到濃濃的青草藥香味,巷裏有10余家傳統藥鋪,門口擺著各種草藥,店家除了賣青草藥,還憑著口耳相傳的老經驗,幫顧客調配清涼退火的青草茶。這樣的場景,百年來都沒變過。走在這兒,古老巷裏的一點一滴,都可以看到昔日臺北的生活場景和片段,那是一座城市時光凋零的記憶。

  臺灣“文建會”曾這樣推介:臺灣文化真正的底蘊其實是民眾的生活方式,不妨搭乘捷運,到巷弄之間體驗臺灣文化。的確,在臺北的小街小巷中生活的人,遊客匆匆一過或在巷弄中的茶藝館消磨一個下午,都能窺探或分享到當地人的生活,了解在地文化。

  時光隧道中的藏寶盒

  臺北小街小巷的美,還在於它仿佛構築了一條時光隧道。臺北的巷弄,更像是個藏寶盒,沿途不斷會有驚喜。

  臺北市區南部的“康青龍”社區,也有古老的巷弄。走過當地居民晨練聊天的小公園、物品豐富的傳統早市,穿過師大路,來到雲和街上,一棟日式獨棟建築呈現眼前。一打聽,房捨得前主人竟是梁實秋先生。文學大師梁實秋,在臺灣主編過英漢詞典與中學英文課本,影響深遠。

  在金山南路二段204巷漫步,可以看到日據時期的建築,也可以看到樹齡至少80年的臺灣油杉。僻靜的巷子裏,微風徐徐,油杉的綠葉在陽光下閃著光芒,樹下有拉二胡的老人,還有捧著電腦在無線上網的少年。古昔今昔,臺北的百年時光仿佛濃縮在條條巷弄中。

  藏身於信義路的臺灣文物收藏咖啡館裏,可以邊喝咖啡邊看文物。主人林先生將收藏了幾十年的古文獻、絕版海報、民俗藝品等,與大家分享。抖落歷史塵埃,文物成為臺灣各時期的記憶底片,而林先生正是希望來客可以透過底片回放這裡的歷史。

  臺北巷弄之美,在於它的歷史質感、生活氣息,還在於存在其中的文化生命力。走在其中你會發現,很多古跡或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經過整建後已經成為新的文化活動場所——由臺灣啤酒廠廢棄廠房改建的華山藝文特區;有80多年曆史的老屋紫藤蘆,現已成為吸引許多藝文界名流常來此聚會的茶文化空間……(李煒娜 吳亞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